公司股东分红,如何合理避税?
所谓的股东分红,就是在分"净利润”,它是公司一年的经营成果的体现。一般净利润还要计提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分红,是将税后利润进行分配,在分配中,如果股东是自然人会涉及到个人所得税(股息红利),税率为20%,税率并不算很低,那么这部分可以如何合理避税呢?
注意:企业作为股东的(即企业间)分红不需要缴纳个税。
1合理利用工资支出:一定要充分利用工资合理避税。注意社保公积金都有上限标准,超标部分就不给你抵税的。
合理大额消费支出:比如以公司名义购买资产(车子)从公司角度来看,一方面,当期申报增值税,可抵扣不少:另一方面,给公司增加了不少费用。
而且买了车,还得交保险,加油,和维修费保养等,也是不少的费用,这些合理的费用支出,可以节省不少税的。
合理提高员工福利:从员工来看,员工生活质量提高,可调动工资积极性;从公司来看、增加费用开支,减少利润。
两种分配方案对比
接下来举个小例子说明一下:
2020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20万。经公司股东会议,税后利润全部进行分配。
公司股东分红如何合理节税
建议收藏!
两种分配方案对比
那么,公司如何分配利润,才能实现税负最低呢?
财务部门提出了两种分配方案:
第一种:采用净利润方式,120万元缴纳30万元企业所得税后,90万元净利润以股息、红利的形式分配。
第二种:每月发放工资10万元,12个月共计发放120万元,以达到实现节税的目的。
两种方案申报纳税情况如下,第一种: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120*25%=30万元;
股东应纳个人所得税=(120-30)*20%=18万元股东税后收益=120-30-18=72万元。
第二种:全年共增加工资支出=10*12=120万元
发放工资后企业利润总额=120-120=0。于是股东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0-0.512)x*45%-18192]=33.108万元,股东税后收益=120-33.108=86.892万。
从对比看,第二种比第一种多收益14.892万元,而且以每月发放10万元工资,可降低企业所得税应税额(例中直接使得企业利润为0,也就是公司可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虽然第二种,个税税率触及45%的较高边际税率,但是总体税负要低于第一种的股息、红利的分配税负。
还是要从公司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具体的税收政策来定方案。
【1】
【2】
公司分红避税的方法有哪些?薪给力为您答疑解惑:公司股东分红避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改变持股模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拥有债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当缴纳20%个人所得税。这种持股方式是现在很多股东的做法。但是这种持股方式,税收筹划的空间很小。第二种:间接持股的方式。(1) 自然人通过合伙企业的方式间接持股:根据《关于执行口径的通知》(国税函[2001]84号)(以下简称“84号文”)规定:“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这个不并入合伙企业的收入,而是需要被单独作为投资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应税项目计入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2011)第三条第五款,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率20%。因此,自然人通过合伙企业持股时,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的个人所得税率为20%,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过从公司企业所得税角度看,当然优势比自然人直接持股要大。(2) 自然人通过有限公司的方式间接持股:上市公司分红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2007)第二十六条,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这种方式就增加了很多税务筹划的空间。为了能够确保合理避税的成功,除了需要了解以上方式方法之外,更多的还是应该做好相关的工作,这包括各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于合理避税没有把握,可以寻求专业的团队或者税筹平台的帮助,以便降低税务风险。其实想要快速便捷且低成本、合理合规的降低高额的分红个税,直接找类似薪给力这种专门做税筹的平台,就比较可靠、安全
企业该如何进行税务筹划?选择税务筹划空间大的税种
要选择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税种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选择税负弹性大的税种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税负弹性越大,税务筹划的潜力也越大。
符合税收优惠政策
一般在税种设计时,都设有税收优惠条款,企业如果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条款,就可享受节税效益。
改变纳税人构成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之前,首先要考虑能否避开成为某种纳税人。比如在年开始实施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企业宁愿选择作为营业税的纳税人而非增值税的纳税人,宁愿选择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因为营业税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总体税负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总体税负轻。
影响应纳税额的基本因素
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有两个:纳税依据和税率。进行税务筹划无非是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如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允许扣除项目金额,具体计算过程中又规定了复杂的纳税调增、纳税调减项目,因此,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有了一定的空间。
重视财务管理环节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都有税务筹划的工作可做。比如,按照税法规定,负债的利息作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享有所得税利益,而股息支付只能在企业税后利润中分配,因此债务资本筹划就有节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