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主观:一、个人所得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例:已婚人士小王在北京上班,月收入1万元,“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为2000元,每月租金4000元,有一子女上幼儿园,同时父母已经60多岁。起征点为3500元的情况下,没有专项附加扣除,每月需缴纳345元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的情况下,没有专项附加扣除,每月需缴纳(10000-5000-2000)×3%=90元个税。根据新政策,小王就可以享受住房租金1200元扣除、子女教育1000元扣除、赡养老人1000元扣除(跟姐姐分摊扣除额),所以,个税=(10000-5000-2000-1200-1000-1000)×3%=0元。注: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二、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怎样的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1、综合所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共7级。2、经营所得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3、比例税率。对个人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一 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办理汇算清缴。预扣预缴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居民个人向扣缴义务人提供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扣缴义务人按月预扣预缴税款时应当按照规定予以扣除,不得拒绝。 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不办理汇算清缴。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如何填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依法缴纳所得税,还应填写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要包括基础信息表,以及主表、附表的填写,那么具体的填列内容包括哪些?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怎么填写?(一)基础信息表的填列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填列要从基础信息表入手,该表集成了各张附表的基础信息。
纳税人在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时,要把基本经营情况、有关涉税事项情况等填列到《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基础信息表》中。
纳税人完成基础信息表的填列后,按照企业涉税业务选择需要填报的表单,就可以确定应填列附表数量了。
(二)申报表主表、附表的填列主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是整套报表的核心,它包括了利润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税额计算三个部分。
通过主表,可以直观获取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过程,除个别行次需要填写之外,主表的多个行次都通过附表或者表间逻辑关系计算得出。
主表“利润总额计算”1-13行数据【来源于财务信息表类】;2、主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14-23行数据【来源于纳税调整表类+弥补亏损表+税收优惠表类(3张2级附表)】;3、主表“应纳税额计算”24-36行数据【来源于税收优惠表类(2张2级附表)+其他(含境外所得表类、汇总纳税表类)】。
财务信息表类财务信息表类包含了收入、成本、费用明细表。
对一般企业而言,收入、成本、费用明细表是纳税申报的必填表,也是企业进行纳税调整的主要数据来源。
由于企业行业不同,所适用的财务会计制度也有所不同,纳税人可以按照以下三种适应不同会计制度的收入、支出明细表选填以下6张2级附表。
(1)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2)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3)A101020《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4)A102020《金融企业支出明细表》(5)A103000《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6)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
年度所得税报表怎么填问题一:企业所得税A类申报表怎么填写呢? 上面的好像太复杂了。其实,填这所得税预交表,一般的企业只厂填入:1、营业收入=你们公司该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2、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3、利润总额=企业的利润总额=本年利润该季度贷方累计数7、减免所得税额,按照你们企业的实际情况填就好了。至于累计金额一栏,一般会自动累加的,不用自己填写。该季度应交所得税额=第9行的“累计金额”数
问题二: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类怎么填写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一)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正常经营的纳税人,填报公历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纳税人年度中间开业的,填报实际生产经营之日的当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纳税人年度中间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停业等情况的,填报公历当年1月1日至实际停业或法院裁定并宣告破产之日的当月月末;纳税人年度中间开业且年度中间又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停业等情况的,填报实际生产经营之日的当月1日至实际停业或法院裁定并宣告破产之日的当月月末。 2.“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统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 3.“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所载纳税人的全称。
(二)表体项目 本表是在企业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额后计算出“纳税调整后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包括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等一次性和暂时性差异)通过纳税调整明细表(附表三)集中体现。本表包括利润总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和附列资料四个部分。 1.“利润总额的计算”中的项目,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其数据直接取自《利润表》;实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的企业,其《利润表》中项目与本表不一致的部分,应当按照本表要求对《利润表》中的项目进行调整后填报。 该部分的收入、成本费用明细项目,适用《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通过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和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反映;适用《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填报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的相应栏次;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填报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和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项目明细表》。 2.“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应纳税额的计算”中的项目,除根据主表逻辑关系计算出的指标外,其余数据来自附表。 3.“附列资料”包括用于税源统计分析的上年度税款在本年入库金额。
(三)行次说明
第1行“营业收入”:填报纳税人主要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一般企业通过附表一(1)《收入明细表》计算填列;金融企业通过附表一(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计算填列;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应填报附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明细表》的“收入总额”,包括按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第2行“营业成本”项目,填报纳税人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一般企业通过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计算填列;金融企业通过附表二(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计算填列;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应按填报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明细表》和附表二(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明细表》分析填报。
第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填报纳税人经营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第4行“销售费用”:填报纳税人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广告费等费用和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问题三:企业所得税报表怎么填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
填报说明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申报企业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的非居民纳税人在月(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使用。
本表表头项目:
“税款所属期间”: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公历1月1日至所属月(季)度最后一日。
企业年度中间开业的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当月(季)开始经营之日至所属季度的最后一日,自次月(季)度起按正常情况填报。
“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15位)。
“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中的纳税人全称。
各列的填报
“据实预缴”的纳税人第2行-第9行:填报“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后一日;填报“累计金额”列,数据为纳税人所属年度1月1日至所属季度(或月份)最后一日的累计数。纳税人当期应补(退)所得税额为“累计金额”列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的数据。
“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第11行至14行及“按照税务机关确定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第16行:填报表内第11行至第14行、第16行“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后一日。
各行的填报
本表结构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行至第16行,纳税人根据自身的预缴申报方式分别填报,包括非居民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据实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2至9行;实行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11至14行;实行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16行。
第二部分为第17行至第22行,由实行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在填报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填报第18至20行;分支机构填报第20至22行。
具体项目填报说明:
第2行“营业收入”: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收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收入填报。
第3行“营业成本”: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成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成本(费用)填报。
第4行“利润总额”: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其中包括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在本行填写按本期取得预售收入计算出的预计利润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比照填报。
第5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第6行“应纳所得税额”:填报计算出的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第6行=第4行×第5行,且第6行≥0。
第7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当期实际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包括享受减免税优惠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 第7行≤第6行。
第8行“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额,“本期金额”列不填。
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本次应补(退)预缴所得税额。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且第9行<0时,填0, “本期金额”列不填。
第11行“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填报上一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不包括纳税人的境外所得。
第12行“本月(季)应纳所得税所得额”:填报纳税人依据上一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按季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4
按月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12
第13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
问题四:新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怎么填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
填报说明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申报企业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的非居民纳税人在月(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使用。
本表表头项目:
“税款所属期间”: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公历1月1日至所属月(季)度最后一日。
企业年度中间开业的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当月(季)开始经营之日至所属季度的最后一日,自次月(季)度起按正常情况填报。
“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15位)。
“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中的纳税人全称。
各列的填报
“据实预缴”的纳税人第2行-第9行:填报“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后一日;填报“累计金额”列,数据为纳税人所属年度1月1日至所属季度(或月份)最后一日的累计数。纳税人当期应补(退)所得税额为“累计金额”列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的数据。
“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第11行至14行及“按照税务机关确定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第16行:填报表内第11行至第14行、第16行“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后一日。
各行的填报
本表结构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行至第16行,纳税人根据自身的预缴申报方式分别填报,包括非居民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据实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2至9行;实行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11至14行;实行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16行。
第二部分为第17行至第22行,由实行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在填报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填报第18至20行;分支机构填报第20至22行。
具体项目填报说明:
第2行“营业收入”: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收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收入填报。
第3行“营业成本”: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成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成本(费用)填报。
第4行“利润总额”: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其中包括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在本行填写按本期取得预售收入计算出的预计利润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比照填报。
第5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第6行“应纳所得税额”:填报计算出的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第6行=第4行×第5行,且第6行≥0。
第7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当期实际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包括享受减免税优惠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 第7行≤第6行。
第8行“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额,“本期金额”列不填。
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本次应补(退)预缴所得税额。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且第9行<0时,填0, “本期金额”列不填。
第11行“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填报上一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不包括纳税人的境外所得。
第12行“本月(季)应纳所得税所得额”:填报纳税人依据上一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按季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4
按月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12
第13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
问题五: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收入明细表怎么填报 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表适用于执行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非营利企业会计制度以外的其它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非金融居民纳税人填报。纳税人应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填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第1行“营业收入”: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的数额计算填报。
第2行“主营业务收入”:根据不同行业的业务性质分别填报纳税人核算的主营业务收入。
第3行“销售商品收入”:填报从事工业制造、商品流通、农业生产以及其他商品销售的纳税人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开发产品(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除外)取得的收入也在此行填报。
第4行“其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入”:填报纳税人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应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
第5行“提供劳务收入”:填报纳税人从事建筑安装、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仓储租赁、邮电通信、咨询经纪、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工以及其他劳务活动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
第6行“建造合同收入”:填报纳税人建造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以及生产船舶、飞机、大型机械设备等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
第7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填报纳税人在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而取得的使用费收入以及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租金收入。
第8行“其他”: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核算、上述未列举的其他主营业务收入。
第9行:“其他业务收入”:填报根据不同行业的业务性质分别填报纳税人核算的其他业务收入。
第10行“材料销售收入”:填报纳税人销售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取得的收入。
第11行“其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入”:填报纳税人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应确认的其他业务收入。
第12行“出租固定资产收入”:填报纳税人将固定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获取的其他业务收入。
第13行“出租无形资产收入”:填报纳税人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取得的其他业务收入。
第14行“出租包装物和商品收入”:填报纳税人出租、出借包装物和商品取得的其他业务收入。
第15行“其他”: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核算、上述未列举的其他业务收入。
第16行“营业外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本科目核算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第17行“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填报纳税人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取得的净收益。
第18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填报纳税人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确认的净收益。
第19行“债务重组利得”:填报纳税人发生的债务重组业务确认的净收益。
第20行“ *** 补助利得”:填报纳税人从 *** 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应确认的净收益。
第21行“盘盈利得”:填报纳税人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应确认的净收益。
第22行“捐赠利得”:填报纳税人接受的来自企业、组织或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确认的净收益。
第23行“罚没利得”:填报纳税人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取得的罚款、没收收入应确认的净收益。
第24行“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填报纳税人因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而确认的收入。
第25行“汇兑收益”:填报纳税人取得企业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形成的收益应确认的收入。(该项目为执行小企业准则企业填报)
第26行“其他”:......>>
问题六: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怎么填 平时税务零申报.年终汇算清缴要编制一份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因为不用发票,所以可以把有正规票据的费用归集起来,结转到本年利润的借方.即出现利润亏损.
填写所得税年报时,其它没有的项目可以不填.只在附表二中填写相关费用额.并在附表三的相关行中填写账载金额和税务金额.只要不超出税法规定限额,不用调整.在附表四中填写本年度的亏损额.最后在主表中填上后面的这些数字即可.
注意各表之间的数据勾稽关系.前后要照应.
问题七:企业所得税B类报表怎样填写 表头项目
“税款所属期间”:为税款所属期月(季)度第一日至所属期月(季)度最后一日。
年度中间开业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当月(季)开始经营之日至所属月(季)度的最后一日。次月(季)度起按正常情况填报。
“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件号码(15位)。
“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件中的纳税人全称。
具体项目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本表第1行至第6行由“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填写。第1行“收入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取得的各项收入金额。
第2行“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收入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不征税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 *** 性基金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第3行“免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利润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免税的收入或收益。
第4行“应税收入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4行=第1行-2行-3行。
第5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第6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计算填报。第6行=第4行×5行。
本表第7行至第9行由“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填报。第7行“成本费用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金额。
第8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第9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9行=第7行÷(1-第8行“应税所得率”)×第8行。
(二)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第10行“税率”:填写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25%税率。
第11行“应纳所得税额”:
(1)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第11行=第6行×10行。
(2)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第11行=第9行×10行。
(三)应补(退)所得税额的计算
第12行“减: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免所得税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享受的减免税。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预缴时累计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填报本表第6行或第9行“应纳税所得额”与15%的乘积;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预缴时累计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万元但不超过30万元的,以及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万元但不超过30万元的,填报本表第6行或第9行“应纳税所得额”与5%的乘积。
第13行“已预缴所得税额”:填报当年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
第14行“应补(退)所得税额”:根据相关行计算填报。第14行=第11行-12行-13行。当第14行≤0时,本行填0。
(四)由税务机关核定应纳所得税额的企业填报
第15行“税务机关核定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税务机关核定本期应当缴纳的所得税额(小型微利企业减免税额核减后的数额)。
表内表间关系
第4行=第1行-第2行-第3行。
第6行=第4行×第5行。
第9行=第7行÷(1-第8行)×第8行。
第11行=第6行(或第9行)×第10行。
第14行=第11行-第12行-第13行。当第14行≤0时,本行填0。...>>
问题八:零报税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怎么填写 因为你们没有营业,没有开过发票,就没有收入。所以所得税汇算自然就全部为零。直接把系统里该写数字的地方填写为零就可以了。打印交到税务局就可以了。
我们公司有一个一直没营业的子公司,我每月零申报,所得税汇算,税务局不要求我们填写,因为我们没有领过发票,嘿嘿,我连申报表都没有打印。
问题九:企业所得税报表怎么做? 第一季:利润总额为-43757.24 第二季:利润总额为-31167.39. 累计利润总额为-74924.63
第三季:利润总额为21686.63 ,21686.63-74924.63怎么会等于 8056.21啊?
你把全年利润乘以25%就是你第三季度要交的所得税,负数就不用叫了
问题十:企业所得税是地税(月报),网上申报表怎么填写? B告诉你的对,没有收入申报为0,我也没见过月报的企业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