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务筹划在线解读

来源:转载互联网 时间:2023-07-26 03:09:12

解读企业融资决策中的纳税筹划

  本文为大家解析企业融资决策中的纳税筹划,提供给大家参考。

  现代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财务目标,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企业应当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等方面进行税务筹划,以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成功的企业往往也是理性的纳税人,其不仅懂得如何凭借智慧赚取利润,更懂得如何凭借智慧合理避税。在现代“薄利多销”的买方市场环境下,税务筹划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焦点。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企业行为的逐利化、理性化和自主化,税务筹划成为每个纳税主体应有的权益。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占领市场份额,做大做强,以维系自身的竞争力。相对于西方国家早已盛行的税务筹划,我国企业税务筹划还很不成熟。如何在我国企业中合理合法地进行税务筹划,无疑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国企业应当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减轻税负,从而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一。

融资决策中的纳税筹划。

  融资决策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融资主要是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求,根据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可将企业的筹资活动分为权益资金筹资和负债资金筹资,从而形成企业不同的资金结构,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各不相同。在筹资中运用税务筹划,就是合理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形成最优资金结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

融资活动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于税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影响。

融资方式的选择在优化资本结构和减轻税负方面对于企业和所有者税后利润最大化的影响。

  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权益方式筹集自有资金,虽然风险小,但为此支付的股息、红利在税后利润中进行支付,不能起到抵减所得税的作用,企业资金成本高昂。倘若通过负债筹资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支付的利息可在税前计入费用,从而抵减企业的税前利润,使企业获得节税利益。但由于负债比例升高会相应影响将来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因此,并不是负债比例越高越好。长期负债融资的杠杆作用体现在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以及普通股的每股收益额方面,这可以从下面的公式得以反映:

  权益资本收益率(税前)=息税前投资收益率+负债/权益资本×(息税前投资收益率-负债成本率)因此,只要企业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增加负债额度,提高负债的比例就会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提高的效应。但这种权益资本收益率提高的效应会被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融资的风险成本的逐渐加大所抵消,当二者达到一个大体的平衡时,也就达到了增加负债比例的最高限额,超过这个限额,财务风险以及融资风险成本就会超过权益资本收益率提高的收益,也就会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的税后利润,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收益率。

借款费用利息的税务筹划。

  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扣除。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因此,一般性经营性借款或者说流动性借款利息可以直接扣除,但有一定的上限,超过的部分不能扣除。专门性借款即固定资产借款利息不能直接扣除,只能随固定资产一起折旧,但没有扣除限额。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规定进行纳税筹划,即将不能扣除的一般性经营性借款利息转化为固定资产利息。

融资租赁中的纳税筹划。

  融资租赁又称财务租赁,是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请,由出租人融通资金引进承租人所需设备,然后再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长期租赁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承租企业通过支付租金可迅速获得所需设备,不用承担设备被淘汰的风险。对所租赁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将其当作自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计入成本费用,且支付的租金费用也允许在税前扣除,使企业计税基数减小,从而少交所得税。同时,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改良支出也可作为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的时间内摊销。可见,融资租赁作为企业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税收抵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融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融资是企业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融资决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业绩。对融资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不仅对纳税人有利,对国家也是有利的。

;

什么是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什么?怎样进行税务筹划? 一、税务筹划是什么 税务筹划,是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的获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它是税务代理机构可从事的不具有鉴证性能的业务内容之一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二、怎么进行税务筹划 1.根据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情况进行税务筹划,这是进行税务筹划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根据自身公司的经营情况,而是单纯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案,是没有是没用的,甚至有可能增加额外的成本 2.在考虑降低成本时,也要考虑税务筹划方案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产生附加费用增加的情况,成本效益不能忽视,才能实现税务筹划的更大利益化 3.高纳税额企业可以进行税务筹划,因为税务筹划是具有一定的纳税额度,如果企业的纳税额不高,税务筹划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是耗时、耗力,有可能还多了一些不必要附加费用 三、不属于税务筹划的范围 1、利用现有的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这些政策本来就有,只是可能信息不对等或者为准确掌握税收政策而已,所以不是税收筹划 2、两套账 两套账/多套账这种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节税”办法,如果你还认为是税收筹划的法,那么应该去看税收征管法及各类法律法规。笔者曾经面试某财务人员,问其对税收筹划的看法,其回答说大家都是两套账进行筹划 3、利用所谓税负率控制企业税负 利用所谓某地税负率指标,然后账务处理调整为符合税局税负率指标,压根不是税收筹划,而是虚构的一套假账。4、通过账务上的整容,以达到以假乱真 很多人以为税收筹划,就是从账务上做筹划,其实这是错误的。账务处理是税收筹划的一个环节,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把账务整容为符合税法目的的,就可以节税肯定是错误理解。因为账务处理需要基于各类单据,业务,不是简单的一个分录 5、通过税局相关人员内部口径,或者默认处理方式 实务中税务处理可能存在一些内部口径,企业需要加强和税局沟通,了解内部口径。但是这不是税收筹划,而且对于一些人通过关系、礼节往来,疏通关系获得的专管员/内部人员,其口中的口径和理解,这更不是税收筹划,因为这些嘴上说的,改天人家就说你听错了。最后还是你的锅,这类事情实务中发生不少了

企业怎么做税务筹划?

选择税务筹划空间大的税种

要选择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税种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选择税负弹性大的税种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税负弹性越大,税务筹划的潜力也越大。

符合税收优惠政策

一般在税种设计时,都设有税收优惠条款,企业如果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条款,就可享受节税效益。

改变纳税人构成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之前,首先要考虑能否避开成为某种纳税人。比如在年开始实施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企业宁愿选择作为营业税的纳税人而非增值税的纳税人,宁愿选择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因为营业税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总体税负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总体税负轻。

影响应纳税额的基本因素

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有两个:纳税依据和税率。进行税务筹划无非是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如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允许扣除项目金额,具体计算过程中又规定了复杂的纳税调增、纳税调减项目,因此,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有了一定的空间。

重视财务管理环节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都有税务筹划的工作可做。比如,按照税法规定,负债的利息作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享有所得税利益,而股息支付只能在企业税后利润中分配,因此债务资本筹划就有节税优势。

大家都在看

税务筹划是怎么样的

筹划性筹划性,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对经济事项进行规划、设计、安排,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在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企业交易行为发生后才缴纳流转税;收益实现或分配之后,才缴纳所得税;财产取得之后

企业如何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筹划方式(一)利用临界点进行税收筹划纳税临界点筹划法是指纳税人在经营中遇到税收临界点时,通过增减收入或支出,避免承担较重的税负。目前利用该方法最多的就是房地产开发中筹划土地增值税。税法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

怎样理解企业纳税筹划

企业纳税筹划的特点:(1)合法性:合法性是纳税筹划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偷、逃税等违法减少税收支出行为的基本标志。纳税筹划的合法性是指其实现减轻税负的行为是在尊重法律、不违反国家税法的前提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