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机关对企业的征税风险

来源:转载互联网 时间:2023-08-09 19:09:33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

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

(1)竞争风险竞争风险主要是指纳税人没有全面认识到纳税筹划的作用,导致自身利益和竞争实力的降低,从而产生竞争不利风险。

纳税筹划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能够利用筹划减轻税负,增加利润和整体效益,强化自身市场竞争实力,实现最大化价。

(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纳税人因纳税筹划成本难以收回,承担法律责任而多支付和多交款项,从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捷税宝:一般纳税筹划成本包括公共协调费用支出、企业职工福利支出、工资、方案筹划代理费以及其他费用支出等。

(3)经营风险对于纳税筹划方案而言,其主要是合理预测企业的经济活动,如果其基础出现较大变化,将会影响纳税筹划。

例如在对利息费用进行纳税筹划时,如果采用财务杠杆效益,一旦企业资金或利率出现变化,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财务负担,影响利润的提高。

(4)意识形态风险对于意识形态风险而言,其主要是指征纳双方在纳税筹划效果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的认知,从而产生风险。

捷税宝提醒:由于纳税人在其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会自己确定筹划方案及其实施,方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主要取决于税务机关对其认可度。

(5)政策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受经济结构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税收政策也不断变化,从而适应经济的发展。

纳税筹划作为一种事前筹划行为,其多是以现有的税收政策为依据来设计方案,如果税收政策出现变化,将会导致纳税筹划方案缺乏合理性与合法性,产生纳税筹划风险。

凡从事生产、经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其他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除按照税务机关规定不需办理税务登记者外,应当在按照税收法规的规定成为法定纳税人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综上所述,企业不缴纳税收的风险、企业不按时缴纳足额税款的风险、以及税务发票风险;企业应当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定期足额缴纳应缴税款【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第八条 纳税人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应提出申请登记报告和有关批准文件,同时提供有关证件。

主管税务机关对前款报告、文件、证件审核后,予以登记,发给税务登记证。

税务登记证只限纳税人使用,不得转借或转让。

税务登记的内容包括:纳税人名称、地址、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经营方式、经营范围以及其它有关事项。

第二十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也可以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上述申报、报送事项。

企业所得税税收风险点

法律主观:我们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此法。一、核定征收办法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以及其他合理的办法。1、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办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规定进行申报缴纳的办法。2、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率,由纳税人根据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办法。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办法的,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如下: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或=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税务部门会给出一份应税所得率表,比如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7-20%;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10-20%;饮食服务业10-25%;娱乐业10-25%;其他行业10-30%。企业经营多业的,无论其经营项目是否单独核算,均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其主营项目,核定其适用某一行业的应税所得率。二、查账征收(1)季度预缴税额的计算依照税法规定,企业分月(季)预缴所得税时,应当按季度的实际利润计算应纳税额预缴;按季度实际利润额计算应纳税额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4计算应纳税额预缴或者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如按年度计划利润额)计算应纳税额预缴。计算公式为: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月(季)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或者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12(或1/4)×适用税率。(2)年度所得税额的计算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都应当在分月(季)度预缴的基础上,于年度终了后进行清算,多退少补。其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汇算清缴应补(退)企业所得税税额=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月(季)已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在所得税的实际征管工作及企业的纳税申报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般是以企业的会计利润总额为基础,通过纳税调整来确定的,即: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以前年度亏损-免税所得。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有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核定征收,指的是由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情况,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对其生产的应税产品查实核定产量和销售额,然后依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征收税款的征收方式。以上就是企业所得税征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也可以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上述申报、报送事项。

税款征收环节的风险有哪些

纳税风险,通俗地讲就是指纳税人在计算和缴纳税款方面承担的各种风险,进一步讲则是纳税人因负担税款、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等原因而可能遭致利益受损的可能性。

纳税风险只能是纳税人在计算和缴纳税款方面存在的风险,这一概括使得纳税风险与税收风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相比之下,税收风险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它一般还包括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税收收入与税收征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比如税收征管不善会产生税收收入大量流失的风险,税收制度不合理会产生制约经济发展的风险。因此,不应混淆两者的区别。 纳税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企业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即这种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对纳税人而言只是有可能承担这种风险,而并不一定承担这种风险。 纳税风险主要有三种: 1.税款负担风险 纳税人纳税所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可支配的收入大大减少。纳税人可能会因为过多过重的税收负担而陷入经营危机,甚至破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税款负担具有“滚雪球”的风险效应,如果纳税人不及时地处理前期的税款负担,那么,前期税款负担将会带入本期,最终将使税收负担越来越沉重,进而形成欠税的包袱。从实际经济工作的情况来看,一些企业就是因为欠税而导致破产、倒闭。税款负担风险的产生是由税收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即税收是由国家无偿征收的。需要指出的是,税款负担风险并不单单指纳税人缴纳的税款,纳税人为计算缴纳税款所发生的人员费用、交通费用、代理费用等纳税成本也应当归入税款负担风险之中。 2.税收违法风险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一部分纳税人以化解和减除税款负担风险为目的,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其实,这种违法手段不仅不能化解税款负担风险,反而会产生新的违法风险。纳税人偷税除了必须补交所偷逃的税款之外,还会被税务机关课处所偷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按日加收‰的滞纳金。如果情节较为严重,纳税人还将被课处刑罚。因此,这种纳税风险更严重,更容易导致公司倒闭、破产。在现代社会,税收法律越来越复杂,纳税人甚至是税务人员、财税专家对税收法律与政策的理解都难免会发生差错。纳税人一旦对税收法律与政策理解出现偏差,在计算与缴纳税款方面就很容易违反税收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在实质上构成税收违法。因此,在现代社会,税收违法的风险在不断地增大。 3.信誉损失风险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风险是由纳税人违法所引发的风险,也应当归入税收违法风险。但考虑到这种风险是无形的,对纳税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所以将其独立为一种风险。纳税人违法并被有关机关处罚,在经济上必然产生直接的损失。同时,纳税人还会有信誉、商誉或者名誉损失,即其他有关经济主体会因为纳税人的偷税等违法行为而对该纳税人的信用产生怀疑,不愿与其合作;或者纳税人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丧失享受某些税收优惠的资格。如在我国,纳税人不履行某些增值税纳税义务或者违反某些增值税规定,将不得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在很多的时候,这种无形的损失比有形的处罚损失更为严重。

大家都在看

税务机关如何防范税收风险?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违法行为,还可以提高国家的税收水平,达到了税收收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双赢效果。在总体上,税收中风险应对任务包括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预测,建立高效的监管制度,提高税收专业机关和管理水平,多

企业的税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有哪些

企业的大数据可以展现很多我们不易察觉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依靠大数据来加强税务风险预测管理。这样税务机关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纳税人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了国家的税收征管工作,保驾护航。

存在税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后果

不同税务执法机构和人员对同一企业的同一涉税行为的判断和裁定往往存在不同看法,尤其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税务机关在涉税实务中具有的自由裁量权,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税务风险可能性。(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