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合法合规的票据。企业所得税的扣除具体方法是收益减花费乘以相对应的征收率。可是里面的花费是凭票扣除,换句话说,必须有合法合规的票据才可以进行抵扣,若是缺少成本发票,公司是不能进行税前扣除的。若是公司和个人达成合作,对方难以自行出具票据的,可以让对方去税务局让工作人员帮忙出具,虽然有些麻烦,但是这是跟个人合作唯一能够取得合法合规的票据;
控制税前扣除标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所得税都能够税前扣除的。有些费用是有一些相关规定的,如:业务招待费,按收入的5‰,和实际上发生的60%孰低法扣除;
有效运用所得税税收优惠通常情况下,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率都是25%。如果是小型微型企业,收益在100万以内,减按10%的征收率缴纳。所以,公司在签订销售合同的时候,可以进行事先预估一下时间点,合理安排;
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我国有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根据地区或行业而定的。如高新技术企业,只需要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这是行业内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务筹划,一定要在涉税行为发生前,其还要具有真实的业务,保证三流合一,这样才能做到合法的降低企业税负压力。
杭州税务筹划劳务费劳务费在实际经营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比如请了培训师来讲课,或者是做了个咨询服务,或者设计师来帮助企业做了一笔业务,在此种情况下,都会涉及到劳务费。其不同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这些人跟公司之间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劳动合同的束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签订劳务合同,提供独立性的劳动(比如设计、咨询、广告等等),取得一定的报酬。因此,劳务费的税费有其自身的特点。
劳务费纳税首先,提供劳务报酬,公司需要取得发票入账的,应当由个人委托税务局代开发票。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与增值税、附加税和劳动报酬的个人所得税有关。
其次,这个代扣代缴的任务,现在落到了公司头上,公司必须为员工进行代扣代缴。
另外,职工取得劳务报酬后,需要在年末结算的,纳入工资、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并根据综合所得进行结算。
根据劳务报酬的计算方法,将面临几个问题。
一是在预扣预缴环节,税率是比较高的
即使是最低水平,也涉及20%的所得税。 但是,在结算时,可能会与工资合并,税率较低,从而产生退税。 从资金的时间价值来说,可能不划算。
二是我们现在代扣代缴的环节,扣除项目很少。 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扣除基本费用800元,超过4000元的,按20%扣除。 对于只有劳务报酬的人,扣除可能不完全,但是在结算之前无法扣除基本的扣除项目。
可以考虑的方法在税收优惠地区设立个人独资并申请核定征收
核定的个人独资企业综合税率如下
增值税:1%
所得税核定后: 0.5%-2.1%
0.06%
综合税率只有:0.5%-3.16%
核定后不需要考虑成本,且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
非常适合于劳务费的税务筹划和节税
杭州所得税税务筹划方法杭州所得税税务筹划方法如下:1、收入税收筹划,就是通过对取得收入的方式和时间、计算方法的选择、控制,以达到节税目的的筹划。
例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根据合同约定日期确认收入,委托销售商品是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为了实现合理纳税期间,企业可以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选择不同的销货方式,在不同时期确认收入,实现递延纳税,减少筹集资金的成本,增加企业税后利润。
成本费用筹划,即基于税法对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算的不同规定,根据企业情况选择有利方式的筹划。
例如,存货的核算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因此,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注册成立或企业申请会计政策变更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成本。
在物价变化不定时,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核算成本,这样可以提高企业成本,减少所得税。
同样,对于折旧方法的选择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企业为了达到递延纳税的目的,在税法允许的行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等计提折旧。
这样,相当于企业获得了一种无息贷款,企业无形中增加了收入。
盈亏抵补筹划,是准许企业在一定时期以某一年度的亏损去抵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以后年度的应纳税额。
租赁筹划,从企业税收筹划的角度看,租赁也是企业用以减轻税负的重要方法。
在关联双方适用税率有差别的情况下,使利润流向税率较低的一方,效果更加显著。
筹资筹划,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策划和还本付息策划。
通常情况下,企业自我筹资所承担的税收负担要重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税收负担,企业之间相互拆借筹资所承担的税收负担要重于企业内部集资所承担的税收负担。
总体上看,企业内部集资与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尤其当企业间税率有差别时,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
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与企业之间的拆借涉及的部门和机构较多,容易使企业利润分散。
投资筹划,税负的轻重对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纳税人即投资者,在为新的投资进行筹划时,基于投资净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应从投资行业、投资方式、企业的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