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经营期间,每个月都需要给员工发工资。不过,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税款等方面的原因,会在工资发放时采取一些方式和手段。而如若操作不当,很可能会被税务部门稽查。那么,税务局怎么查工资?哪些工资发放方式有风险?下面本文来带您对此进行具体了解!
税务局怎么查工资?哪些工资发放方式有风险?
税务局怎么查工资?
一般来说,税务局对企业工资进行审查,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审核工资凭证
通过检查企业人员花名册、考勤表、工资明细账和工资条等,审核发放工资与银行代发工资的数据是否一致。
(2)检查企业职工人数、薪酬标准
通过检查职工人数分析企业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生产规模来判断企业职工人数和形成标准是否合理。
(3)审查账实差异
通过审查分析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与实际工资总额是否一致,核对各种津贴、补助和奖金发放是否正常。
(4)结合第三方系统分析企业数据
利用金税三期、金税四期系统和社保系统,核查工资表中人员与企业交社保人员是否一致,并对企业缴纳个税和收入情况实施检查。
哪些工资发放方式有风险?
具体来说,这些方式主要包括:
(1)以报销的形式发放工资
企业发放工资时,将员工超过免征额部分通过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无关的发票来报销冲抵,以此达到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目的,同时企业也能在税前多扣除费用,少交企业所得税。
此种方式不仅可能导致企业某些费用畸高,而且与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尤其是常年按临界值申报个税,更容易引起税局的关注。
(2)?现金(私人账户)方式发放工资
很多企业考虑到员工不愿意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也不想冒着虚开发票的风险通过报销的模式发放工资,因此,很多企业就动了念头通过私人账户方式打款,不通过公账的方式发放工资。
但此种工资发放方式往往不被税务局认可,企业也可能面临相应的工资薪金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风险。
(3)借用他人身份信息,税前虚列人员工资费用
很多企业为了解决成本费用问题,很多时候会通过虚列人数,利用临时工,以现金的方式发放工资,达到税前扣除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没购买社保或者购买相应的保险,属于不合法行为。
而且随着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个税APP上线,借用或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容易被自然人发现并举报,给企业带来麻烦!
以上是对“税务局怎么查工资”以及“哪些工资发放方式有风险”这两个问题的具体解答。企业如若存在该方面的疑问,有必要对文中介绍内容进行详细把握!
企业税务风险有哪些企业纳税筹划都会有哪些风险? 欢迎关注,点赞,下次精彩内容推荐,业务办理请私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的观念深入人心。企业不再仅仅把眼光放在广开财源上,也更加注重有效地控制内部和外部成本。纳税筹划作为实施节流的最佳手段之一,在合法的前提下,降低纳税成本,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不过,纳税筹划也可能为我们的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若筹划不当,引发税务风险,那么也有可能为企业带来一系列损失。下面由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纳税筹划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由税收筹划对政策的依赖性所引起,可分为以下几种 1、政策选择风险。该种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筹划人对政策精神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所致。对税收政策的理解要严格按照税法条文的字面含义去理解,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同时必须注意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的有效力的解释,才能准确把握税法 2、政策调整风险。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税收政策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税收政策总是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难度,甚至可以使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无法实现 3、政策模糊风险。我国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较多,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法规外,还有大量的由有关税收管理职能部门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依据这些行政规章开展税收筹划,就有可能因为对这些行政规章体现的税法精神理解错误而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 二、成本风险 税收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税收筹划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首先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合理预测筹划成本和筹划收益,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因情况变化而及时补充修订。筹划成本指的是因选择筹划方案而付出的额外费用或放弃其它方案的机会成本,比如请会计事务所的咨询费用、因放弃其他方案的可能收益等等。只有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收益时,该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或损失大于取得的收益时,该筹划方案是失败的,从而使得税收筹划产生了成本风险 三、信用风险 税收筹划的失败有时还意味着信用的丧失,这可能是任何收益所无法弥补的。一旦某个企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甚至是犯罪,那么该企业的声誉将会因此遭受严重的损失。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品牌的意识越来越强,好的品牌就意味着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品牌名誉已经内化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其优劣程度甚至直接与企业的生死息息相关。当然,有时候纳税人的账目不清楚或纳税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企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或是对税法的了解不够而导致的。但无论如何,都会导致企业信用的丧失。有的国家则在适用的发票上进行区别,这样别人仅通过发票便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该企业的信用,知道其是否经常偷税。这种条件上的限制使用,使得纳税人因为税收筹划失败而可能面临的信用成本非常之大
企业社保、工资、费用混乱错配有哪些涉税风险?不清楚麻烦事可大了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慢慢形成多个关联公司,甚至形成集团化运营。
但有一个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就是多个关联公司的人员共享导致了社保、工资和费用的混乱错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一、案例AA公司在北京,其子公司在河北,总公司派驻三名核心高管到河北公司任职,工资在河北公司发放,社保继续在北京公司缴纳;风险:社保与工资薪金应统一,导致结果可能是河北公司工资薪金扣除出现问题,严格来讲税务机关可能认定三名高管不属于河北公司员工,不允许所得税前扣除该部分工资薪金。
建议解决思路:如果核心高管必须到河北公司直接任职,应同河北公司直接签署《劳动用工合同》,并在河北公司直接缴纳社保。
退一步的办法是核心高管在北京公司和河北公司同时任职,各领一份工资,北京公司社保正常缴纳,向河北公司出具社保缴纳证明,按照现行社保政策,河北公司不用缴纳社保。
案例BB公司账面显示只有三名员工,但费用报销凭证出现近十人的费用报销;风险:费用同员工应当对应和匹配,非公司员工报销的相关费用有可能不被税务机关认可,尤其是类似差旅费、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这样与人员紧密相关的支出,如果人不在该公司,与人员对应的费用也不应当在该公司列支。
建议解决思路:区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与员工身份挂钩的费用,如差旅费,属于哪个公司的员工就做到哪个公司账务;第二种情况是与员工身份无关的费用,如公司咨询费用,应由公司员工发起报销,而不是由非员工发起报销,正常入账和扣除。
案例CC公司为集团公司,春节发放福利,C公司统一采购,统一发放,并将发票统一计入C公司职工福利费。
风险:集团公司虽然是所有下属企业的管理总部,很多重要决策可以由集团发出,但在费用核算和税前扣除上仍然应该坚持独立核算原则,集团公司将不属于公司员工的福利费用全部列入公司费用,属于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支出,违背了税前扣除的“相关性”原则,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建议解决思路:集团公司依然可以统一决策和统一采购,但要求供应商根据事前分好的各公司份额开具对应发票,资金流可以由集团公司统一代付,也可以各公司各自支付,最终取得对应发票各公司对应入账,各自扣除。
总结上述三个案例都是社保、工资和费用错配的典型,其核心原因其实就是关联公司之间人员的共享,如果人员错配,社保和费用必然错配,对于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的基本解决思路如下:1、多个关联公司或者集团化运营企业应将所有人员在各个公司之间明确分配,并按照明确分配的名单缴纳社保,签署协议,发放工资;2、人员分配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人员与业务的匹配原则;另一个是考虑不同公司的收入与费用配比情况,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向利润多的公司倾斜;3、对于各个公司共同发生的支出,尽可能预先设定好分配原则,并在共同支出时考虑好合同、资金流和发票问题,避免多个公司费用一个公司承担的不合理情况;4、多个公司之间实在无法调配的成本费用支出,按照真实性、合理性与相关性原则在实际发生公司入账,但可以利用咨询费、服务费等形式将成本费用和利润进行适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