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单位是核定征收方式,所得税按收入计算。
计算公式:
应交所得税=收入总额*税务核定固定比例*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税率:
(1)一般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
(2)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扩展资料:
国税是指国家税务局系统,地税是指地方税务局系统,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因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税务系统。
二者的区别:
领导方式不
不同的税务系统受不同的税务局领导:国家税务局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垂直领导;省级地方税务局受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省级以下地方税务局系统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垂直领
征收的税种不
国税征收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部分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车辆购置税等;
地税征收的税种有:营业税、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
申报方式不
以网上申报为例,国税申报需要安装国税申报系统,而且要对申报单位进行培训;而地税申报则简单很多,只需要登录地税局官网,输入税务代码和密码即可申报;
申报时间不
不同的税种申报时间不一样。以增值税为例,增值税根据纳税期限的不同申报时间不同: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地方税是“中央税”的对称。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税。它属于地方财政的固定预算收入。按照1988年财政管理体制的划分。我国地方税的基本管理权仍属于中央,地方可以在中央确定的税种范围内,决定开征停征,核定本地区适用税率,并制定具体征收管理办法。
地税负责征收的税种:
(不包括已明确由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地方税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辆使用牌照税、屠宰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筵席税,城市集体服务事业费、文化事业建设费、教育费附加以及地方税的滞补罚收入和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方税
北京市二手房缴税流程是什么,需携带哪些材料?网上签约之后,即可办理缴税环节。网络预审后,买卖双方需准备相关材料到各区地税部门办理缴税。
二手房缴税流程是什么?
缴税流程可分为三步:网上预审—材料准备—到场办理
网上预审
网签后,即可通过地税“税收征管系统”上传缴税所需材料(所需材料见下表),待地税通过后携带《存量房买卖合同信息表(纳税)》按照预约时间缴税。
注:
(1)网络预审5个工作日可出具结果,30个自然日有效。
(2)新房、法拍房等暂不支持网络预审。
(3)海淀区和朝阳区通过中介交易的,必须进行网络预审。其他区县及自行交易的,未来可能会陆续实行。
材料准备
买卖双方需准备以下材料:
缴税所需材料有哪些
到场办理
纳税人持预约通知单等材料排号,之后携预审材料到窗口刷卡缴税,地税部门会开具契税票以及其他税票(如有)。
注:房屋类型不同,需缴纳的税也不同。
房屋类型不同,缴税也不
二手房缴税需注意哪些问题?
出售公房再购房、拆迁款购房可以抵契税。
税费缴纳只能刷本人银行卡。
目前还有6种服务暂未提供网络办理。分别为:
根据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发生房屋权属转移的业务;
通过法院强制拍卖购买房屋的业务;
卖方为2人(含)以上共有产权的业务;
买方申报契税时,申请享受拆迁减免契税、一年内出售公房后再买房减免契税待遇的业务;
继承部分产权,同时赠予部分产权的业务;
非直系亲属且非抚养赡养义务人之间赠予房屋。
上述业务功能将于近期陆续开发完善,以保证网络预审制度的全面推广。
预约日期如有变动,必须至少提前1个工作日在预审系统中变更
以下情况地税系统暂不支持预审:
拆迁及卖公房抵税;
买卖双方一半唯一,一半不唯一的;
业主中有军官的;
业主外籍护照有变更。
对于购房者来说,需要注意缴税预审的有效期为30个自然日。
资料来源:北京市地税局
该内容仅在北京适用
地税怎么交税法律分析:1、由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签定《一般纳税人或查帐征收小规模纳税人申报纳税税款划解协议书》后,取得远程网上申报企业资格。2、纳税人利用客户端填报纳税申报表及其他附列资料,利用互联网将数据发送到税务机关,税务机关接收到纳税人的数据,征前审核通过后,进行税银联网实时划款。3、申报结果成功后,纳税人就可以随时到开户行取得当月的《税收转帐专用完税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