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假”是什么?企业有哪些行为将会被严厉打击?在2021年又有哪些行业将被严查?
近日,由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部署和开展打击“三假”的活动,将延长到2021年6月。
“三假”到底指的是什么?企业有哪些行为将被严厉打击?在2021年又有哪些行业将被严查?
01
假企业
假企业也就是俗称的“空壳公司”,是指纳税人为了抽逃资金避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地大规模注册无实际工作人员的“空壳公司”来虚开发票。当违法获利之后,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就失踪,并迁移到其它地区重新换取名称,继续违法行为。
空壳公司多成立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中在医药、咨询、服务、劳务、商贸等行业。
通常,空壳公司具有以下特征:
设立在具有税收优惠政策地区或者偏远税务监管宽松的地区。
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工作人员。
没有实际的办公场所,注册时的场所多为租借。
有财产,但没有相应的财产记录。
没有经营业务或者没有真实的业务。税务机关怎么查?
有些“空壳公司”的业务不符合“三流一致”的条件,有的虽然表面符合,但往来业务却背离基本的原理。
例如,某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有大量技术研发费,发票全部来自于税收优惠地区,这一问题被税务机关当做疑点查实后就构成了虚开发票。例如,生产医药器械销售公司,每年发生大量咨询费的发票,且都来自国内三十多家注册的个人独资、个体工商户。
这种情况是反常的,一定会引起税务机关的注意,查实后就构成了虚开发票。
企业应该怎么做?
企业注销之后,对于经营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不再追究已注销公司的法律责任,但会继续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例如、老板,会计等。
企业除了自己不虚开发票外,还应该擦亮眼睛警惕不要接收虚开发票,因为一旦对方为“假企业”虚开发票,即使我们与对方的业务是真实的,也是不能抵扣进项税的。
02
假出口
假出口是指公司没有实际出口业务,而是采用伪造报关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向黑市购汇冒充出口货款收汇等手段来骗取出口退税。
通常假出口业务具有如下特征:
公司申请退税的出口货物、出口口岸皆为出口骗税频发的敏感货物、敏感口岸。
公司出口业务短期内飞速发展。
实地核查,企业业务人员、财务人员对出口业务流程含糊不清。
退税资料整齐完备,过于“完美无瑕”。
税务机关怎么查?
通常从单证备案资料切入检查,追索到业务的真实性。例如,某贸易公司办理出口退税时,税务机关发现,该公司出口业务短期内数量剧增,且申请退税的出口货物、出口口岸皆为出口骗税频发的敏感货物、敏感口岸。
近而检查单证得出发现,海运提单无完整收货人信息;货代海运提单复印件上的签章部分与该公司LOGO一样,部分签章的底纹、字体明显不符,有明显的PS痕迹等问题,伪造嫌疑很大。最终深入调查核实了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事实。
企业应该怎么做?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骗取出口退税风险极大,绝对不要因为一点利益就铤而走险。
03
假申报
假申报指的是通过申报材料造假等方式,非法获取税收优惠减免,尤其是利用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疫情防控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2020年,税务与公安机关查获一起利用疫情税收优惠进行违法活动的团伙。该家企业以9家公司为平台,利用疫情期间“非接触式”办税便利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4671份,涉案金额达78亿元。
打击“三假”专项行动在今年6月之后将成为一种常规性的活动,因此,涉及到以上行为的企业,在大数据严监管的体系下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绝对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04
2021年在打击“三假”企业的基础上,税务机关依旧会实施有计划有安排的税务稽查。从各个迹象分析,2021年税务稽查聚集在以下行业:
建筑企业
医药行业
电商行业(暂缓)
金融和房地产(备查)建筑企业主要查延缓确认收入、延缓申报的问题。
建筑企业主要查延缓确认收入、延缓申报的问题。
同时,建筑行业也要注意劳务派遣问。
医药行业“空壳公司”和虚开发票行为猖獗,将从整个链条上下游实施核查,主要核查会集中在六个方面:
费用的真实性;
成本的真实性;
收入的真实性;
票据使用真实性;
企业业务真实性;
库存商品真实性等。
电商行业发展快,监管环境宽松,乱象行为屡见不鲜,国家税务总局于2020年12月10日,公布了《2020年电子商务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升级完善和运行维护项目中标公告》,预示着电商行业未来必将成为税务稽查的重点目标。
而针对电商行业,主要稽查目标会在以下8个方面:
虚假库存
虚假票据
虚假账务
虚假收入
虚假成本
虚假费用
虚假利润
虚假申报
精准实施税务监管的主要措施正面回答精准实施税务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税务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以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推行数据获取+团队分析+精准提醒+纳税人自我纠正+递进应对的监管模式,实现税务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一是理念创新,实现以数治税全覆盖。
;二是制度创新,构建风险+信用共同体。
对风险应对任务落实全税种分析、一体化应对,确保应对对象、疑点精准,避免任务多头下发。
分析精准实施税务监管是营造公平公正税收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
自2018年8月以来,税务总局联合公安部、海关总署、人民银行组织开展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假企业虚开发票等违法犯罪行为。
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查处三假企业36万户,挽回税款损失875亿元,挽回出口退税损失292亿元,配合公安机关对两万余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另有4863名犯罪嫌疑人在专项行动的震慑下主动投案自首。
针对利用电子发票实施虚开发票这样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税务总局前期已经公布了一批增值税电子发票虚开案件,近期还将再公布一批。
税务如何强化精准执法?切实强化精确执法,增强税务执法的规范性统一性。
把准执法尺度,创新执法方式,坚决防止和纠正粗放式、选择性、一刀切的随意执法,推广首违不罚清单制度。
增进执法统一,持续扩大跨省经营企业全国通办涉税事项范围。
继续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五年方案,深化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推进税费服务智能化升级,创新税费服务个性化措施,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税务三假案件是哪三假法律分析:一、假企业
假企业也就是俗称的“空壳公司”,是指纳税人为了抽逃资金避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大规模注册无实际工作人员的“空壳公司”来虚开发票。当违法获利之后,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就失踪,并迁移到其它地区重新换取名称,继续违法行为。
假出口
假出口是指公司没有实际出口业务,而是采用伪造报关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向黑市购汇冒充出口货款收汇等手段来骗取出口退税。
假申报
假申报指的是通过申报材料造假等方式,非法获取税收优惠减免,尤其是利用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疫情防控的税收优惠政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第二百零三条 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