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是指对企业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以及理财进行合理的筹划,为减轻企业税负压力,促使企业利润上升的一种活动。常见的税收筹划有以下几种:
自然人代开方案:
是指根据税务机关相关规定,对于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人,临时取得收入,需要开具发票的,主管税务机关为其代开发票。
在税收园区的税务大厅或者税收园区委托代征地点代开可以享受核定征收,个税核定征收后按0.5%缴纳,且划入经营所得,加上增值税1%和附加0.06%,综合税率1.56%。
适用范围:适合缺少大量成本票的公司、以及税收压力大的个人。
个人独资企业方案:
园区个人独资企业,核定征收所得税
一是定额核定:核定个税1.5%,但要求企业年开票量在400万以上才能申请享受;
二是定率核定:核定个税0.5%-2.1%,增值税1%,附加税0.06%,综合税率0.5%-3.16%。
适用范围:适合利润虚高的企业、分红税高、以及个税高的群体。
有限公司方案:
在税收园区成立有限公司,享受园区奖励的财政扶持返还
增值税:返还地方财政留存的70%-90%;
假如企业缴纳增值税100万,地方政府返还35万-45万到企业对公账户上。
企业所得税:返还地方财政留存的70%-90%;
假如企业100万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政府返还28万-36万到企业对公账户上。
企业当月纳税,扶持奖励次月到账。纳税大户,一事一议!
适用范围:基本无限制,除开特定的几个行业外。
企业选择个人独资企业或有限公司的形式入驻税收园区,不用实体入驻当地,只需注册地址在当地,便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负压力,提高自身利润更好的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
企业如何做好税务筹划?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减税减负的利器,不仅可以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发展,还可通过更多企业发展带动就业等等一长串的经济效益。这几年也一直推出税收优惠政策。有国家出的,也有地方出的。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财务们都背的滚瓜烂熟了,那个地方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家都知道吗?
其实,很多地方宣传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并不是直接减免税额,而是以“先征后返”的形式进行扶持,企业应该照常缴纳多少税额就当月正常缴纳,其中国家会收走一部分,那一部分是固定的,而剩下地方留存的部分可以用于筹划,地方政府可以以扶持奖励的形式表彰发放给为当地财政做出贡献的企业。虽然说不是税额的直接减免,但实现了其目的,对企业来说也实实在在的拿到了税收红利。
总部经济的两项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奖励和核定征收
一些地方政策较好的省份比如重庆、江苏等,从08年开始施行,政策出台时间久,长期且稳定,重要的是返税比例高!深受全国各地企业青睐。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存分别是50%和40%,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返还地方留存部分的70%-90%。比如一个商贸公司年纳税300万,全年就可共计获得120万左右的税收返还,当月纳税次月返还。
返税政策对于地域是没有要求的,全国各地的大部分行业都可享受,因为是总部经济模式,无需企业来到当地实体办公,只需要通过登记纳税的形式在税收优惠地成立新的有限公司或子公司、分公司来承接主体公司正常经营合法纳税即可享受。但一些比如劳务、人力资源、大宗贸易、贵重金属等行业是不可享受该政策。
当然还有上文提及的核定征收政策。如果说返税政策主要针对解决企业增值税高问题,那么核定征收政策主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缺成本票、企业所得税高分红税高个税高等问题。通过个人独资核定征收,去承包主体公司部分缺票业务,开票后享受核定,综合税负为3.16%以内。比如开票400万,共计只需纳税12万出头即可完税,剩下的账户里的资金可自由支配提取。
企业该如何进行税务筹划?选择税务筹划空间大的税种
要选择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税种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选择税负弹性大的税种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税负弹性越大,税务筹划的潜力也越大。
符合税收优惠政策
一般在税种设计时,都设有税收优惠条款,企业如果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条款,就可享受节税效益。
改变纳税人构成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之前,首先要考虑能否避开成为某种纳税人。比如在年开始实施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企业宁愿选择作为营业税的纳税人而非增值税的纳税人,宁愿选择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因为营业税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总体税负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总体税负轻。
影响应纳税额的基本因素
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有两个:纳税依据和税率。进行税务筹划无非是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如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允许扣除项目金额,具体计算过程中又规定了复杂的纳税调增、纳税调减项目,因此,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有了一定的空间。
重视财务管理环节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都有税务筹划的工作可做。比如,按照税法规定,负债的利息作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享有所得税利益,而股息支付只能在企业税后利润中分配,因此债务资本筹划就有节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