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季报的利润总额怎么填

来源:转载互联网 时间:2023-07-28 19:13:35

申报企业所得税利润总额填写是,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 中的“利润总额”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填报。

季度申报以所属年度1月1日至所属季度最后一日的累计数进行填报.在上级税务机关尚未明确前,纳税人在进行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中华人民共和企业所得税月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第4行“利润总额”,暂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填报。

所得税利润总额其实叫应纳税所得额。

目前有两种计算方法:1、是直接法,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总额 -准予扣除项目金额2、是间接法,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如果是考税法两种方法都要会,要考会计或者实际工作一般用间接法。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按照会计准则计入利润表但按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或-计入利润表的费用与按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差额+或-计入利润表的收入与按税法规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收入之间的差-税法规定不征税收入+或-其他需调整因素。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三条 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

纳税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十二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

企业依法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

企业所得税季报怎么填写?

企业所得税季报怎么填写?营业外收入照实填写就行,因为没有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不影响填写企业所得税申报表(A类)季度报表.全部计入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账户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视同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财务会计报表(损益表或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或-应纳税调整的增加或减少】.企业所得税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中:1、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季度累加)2、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季度累加)3、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季度累加).企业所得税季报累计金额怎么填?1、企业所得税季报的本期数是指:本季度3个月的金额;累计数是损益表的累计金额,如果现在是10月份需报第3季度所得税的纳税申报表,本期数就是7-9月的金额,累计数也就是1-9月的金额.2、对于所得税的缴纳:税务局是按累计数申报所得税的.比如第2季度本期数利润总额是80万元,三季度是亏损100万元,累计数利润总额是负数(即亏损20万元),那么第3季度所得税还是零申报.企业所得税季报怎么填写?。

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表怎么填写

根据季度末月利润表的本年累计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填写所得税申报表的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不包括营业外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不包括营业外支出,期间费用。

"据实预缴"的纳税人第2行-第9行:填报"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后一日;填报"累计金额"列,数据为纳税人所属年度1月1日至所属季度(或月份)最后一日的累计数.纳税人当期应补(退)所得税额为"累计金额"列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的数据.

"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第11行至14行及"按照税务机关确定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第16行:填报表内第11行至第14行、第16行"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后一日.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大家都在看

所得税季报利润总额怎么填

其中包括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在本行填写按本期取得预售收入计算出的预计利润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比照填报.4、第5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5、第6

所得税季报表营业利润怎么填

所得税季报表营业利润怎么填答:1.营业收入本期金额为0.2.营业成本本期金额为三季度的成本费用,包括三个月的管理费用总和.3.利润总额本期金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支净额.累计金额为本季度加前两个季度申报的合计,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利润总额怎么填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利润总额怎么填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填报说明规定,第4行"实际利润额":填报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