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选择型
(1)融资方式的选择。一般说来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内部资金、负债融资、权益融资。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融资筹划。自有资金融资可以避免风险,但是这种方法风险小,收益也小。负债融资主要是向银行贷款以及在同行之间拆借资金,这种融资方式最主要的好处是利用利息的财务杠杆作用达到节税的目的。权益融资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来筹集资金的形式,这种筹资方式仅适用于一些大型的上市公司。因此,在这三种融资方式中,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筹划。如果企业有条件选择负债融资,在借款利率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借款利息可以税前抵扣,增加企业成本,达到了少纳所得税的目的。
(2)会计政策选择。由于会计政策具有选择权,因此企业对于同一项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例如,存货的核算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因此,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注册成立或企业申请会计政策变更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成本;在物价变化不定时,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核算成本,这样可以提高企业成本,减少所得税。同样,对于折旧方法的选择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企业为了达到递延纳税的目的,在税法允许的行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等计提折旧。这样,相当于企业获得了一种无息贷款,企业无形中增加了收入。
(3)收入确认期限。一般说来,会计收入确认有不同的时期,一旦收入确认,不管资金是否回笼,都要上缴应缴的税款,加大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减少了税后利润。所以,收入确认,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根据合同约定日期确认收入,委托销售商品是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为了实现合理纳税期间,企业可以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选择不同的销货方式,在不同时期确认收入,实现递延纳税,减少筹集资金的成本,增加企业税后利润。
政策利用型
(1)投资地点:企业可以根据国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优惠条件的规定,选择在不同地点进行投资,享受低税负的优惠条件。例如国家规定在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等都有不同的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可以选择低税负区,获得税收优惠。
(2)投资行业:税法规定对于设立在西部的国家鼓励类企业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在2001年~2010年间减按15%征收所得税;在西部新办的基础设施行业,其主营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两免三减”的优惠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不同的行业,进行税收筹划,实现合理避税。
(3)人员构成:现行税法中有一些安置待业人员、下岗人员的优惠政策,企业可以根据情况合理应用。
(4)减免税优惠:国家对不少产业实行减免税优惠,企业可充分利用此政策,进行税收筹划,达到合理避税目的。
(5)准确设置会计科目,充分利用会计政策。如企业对于情况属实的毁损,如果进行了税收筹划,在限额内的部分,企业及时办理报批手续,将资产转入坏账,争取税前扣除,则企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税负。还有,会议费与招待费、广告费与宣传费等,如果企业进行了税收筹划,争取在税法规定的限额内列支,则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增加成本,达到节税目的。
资产重组型
(1)采用企业分立合理避税:利用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税率不同的政策,将企业分立,实现合理避税。如,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1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应缴所得税为36300元。此时,如将企业分立为两个企业,分立出来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为4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为7200元;原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为7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为18900元,两个企业共计纳税26100元。分离后与分离前相比企业节约所得税为10200元(36300-26100)。
(2)采用企业合并合理避税:如甲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0万元,乙企业累计亏损91万元,甲乙企业合并前分别纳所得税为33万元和0万元。现甲企业兼并乙企业,根据我国税法规定盈利企业兼并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企业可以用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额抵减盈利企业的利润的政策,甲乙企业合并后应纳税所得额为9万元,应纳税所得率为27%,应纳税所得额为24300元,比合并前少纳税305700元。可见,选择适当的企业合并,可以大大地降低企业的税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的方法其实很多企业都存在企业所得税压力过大的问题,不仅是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也是税务压力中的一大比例。
但是很多企业不知道怎么去解决企业的税务问题。大型企业可能得到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支持,在税收方面有一定比例的优惠,国家同时也在支持小型企业的发展,给到了:
每月开票金额小于3万,免收增值税+附加税(适用增值税普通发票)
每月开票金额小于10万,免收教育费和地方教育费附加(适用增值税普通发票)
等税收优惠政策。
处在中间的中型企业往往是比较尴尬。
就拿互联网行业的中型企业来说
国家规定,各个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但是软件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享受“两免三减半”优惠,其中重点软件企业还可以享受10%的企业所得税。
互联网行业是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如果被认定为重点软件企业,可以帮助企业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问题,企业的成长更快。
正是有了这些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的互联网行业才得以发展迅速,从2012年至今,互联网行业已经处在一个成熟稳定期,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应用与消息流型社交网络的并存,让互联网行业发挥出了真正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例如,腾讯的QQ和微信的出现,拉近了人们的关系,为人们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加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阿里巴巴的出现让人们开店不再是梦想,店家不需要承担实体店高额的租金费用,同时进购商品的时候不再被层层代理商克扣。大数据时代还能够形成用户偏好分析,让企业的生产更加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商品的价格下降 ,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很好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互联网市场出现的层出不穷的APP,细分之下包含o2o、社交、视频、金融、出行、直播、知识付费等领域。移动端互联网的深入和普及,使得互联网行业逐渐进入了饱和状态。互联网人口在00后增长较80后、90后有明显的下降,加上互联网阶层固化,有企业巨头的指引,很少企业能够靠创新带来效益,但是当下的巨头好像并没有显露出有大动作的迹象。
种种迹象让国家对互联网行业抱有的期待没有芯片半导体行业那么大了,因此在税收方面首先拿互联网大头下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型的互联网行业又会面临什么风险呢?目前不得而知!企业今后如何发展?企业应该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企业税务的大税种,企业税务压力一般来源于这两大税种,其中互联网企业还存在高新技术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和【股东分红税】压力。虽然目前互联网大厂被取消享受10%的税收优惠,但是像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大厂,一方面依旧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另一方面还有像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这个政策的取消并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是对于互联网行业中的中型企业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旦中型的互联网企业不再享受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要面临的将是高额的税务金额,如果企业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降低企业税务,不少企业负责人或财务就可能动了‘偷税漏税’的念头,要知道这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一旦被稽查就是面临更严重的惩罚。
这个时候【税务筹划】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家有总部经济招商模式,让有税务压力问题的企业入驻园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是与‘两免三减半’政策可以叠加享受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税务压力,重点是完全的合法合规,完全受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具体的方式如下:
通过选择第三方平台进行企业税务筹划,例如在园区成立新公司/子公司,中型企业还可以选择实体迁移入驻园区,就可以享受园区给到企业的税收返还奖励。不同园区给到的奖励比例不同,具体还需要向第三方平台精准确认。
据小编知道,目前的重庆、江苏部分地区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返还比例最高达到90%。
并且在园区成立新公司/子公司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就是不需要企业实地经营,例如广东的互联网企业同样可以在重庆、上海等地区成立新公司。原企业不受影响,同时还减轻的企业税务压力。
不管最后税收政策如何变化,都是国家为了经济市场更好的发展,都是国家希望通过更有力的监管手段给所有企业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下成长。企业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反哺社会,承担起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方法法律主观:一、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税务筹划,选择投资地区与行业 开展税务筹划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投资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行业以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合理利用企业的组织形式开展税务筹划 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企业的组织形式,对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筹划。 三、利用折旧方法开展税务筹划 折旧是为了弥补固定资产的损耗而转移到成本或期间费用中计提的那一部分价值,折旧的计提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折旧具有抵税作用,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所需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也不相同。 四、利用存货计价方法开展税务筹划 企业所得税法允许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但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 选择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会导致不同的销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产生不同的企业利润,进而影响各期所得税额。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纳税期以及盈亏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使得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五、利用收入确认时间的选择开展税务筹划 企业在销售方式上的选择不同对企业资金的流入和企业收益的实现有着不同的影响,不同的销售方式在税法上确认收入的时间也是不同的。通过销售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的时间,合理归属所得年度,可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延缓纳税的税收效益。 六、利用费用扣除标准的选择开展税务筹划 费用列支是应纳税所得额的递减因素。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减少应缴纳的所得税,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