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本身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分包、转包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环节多、管理链条长、作业流动性大。
它在整个行业中居于核心地位,上游有各类建材生产销售、设计服务、鉴证服务等行业,下游有房地产、劳务派遣等行业。
基于此特点,使得通过“一张票”控制整个过程的增值税管理变得异常复杂,增值税以票管税、凭票抵税给建筑业征收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下面,分别从收入与销项税额、成本与进项税额、计税方法选择三方面对营改增后建筑业涉税风险分析如下:收入与销项税额方面1.收入确认风险。
建筑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生应税行为并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因此,增值税销售额的确认与企业所得税和会计收入的确认有所不同,为此需关注《增值税申报表》附表一第1列至第6列填报与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的增减变化与增值税的申报,分析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
发票管理风险。
基于现行增值税政策对不同的应税行业适用不同的税率,建筑合同的甲方为增大自身的进项税额,有时会要求建筑单位将设备、材料与工程服务分别开票,从而达到多抵进项税额的目的。
为此需关注企业的各类合同,收入明细账、往来账款及营改增前后收入明细结构的纵向变化,或者通过第三方信息、纳税走访、税企座谈倾听纳税人心声等,发现此类问题的蛛丝马迹。
挂靠风险。
由于2015年修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中规定,一级企业净资产1亿元以上;二级企业净资产4000万元以上;三级企业净资产800万元以上。
由此导致建筑行业的挂靠经营势必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需要向企业相关人员了解业务流程、营销策略、内控机制、合同内容、结算管理、项目经理个人账户、往来账项及资金流的变化情况,以便关注挂靠项目对收入的确认和税收的影响。
成本与进项税额方面4.简易计税未分别核算的风险。
虽然增值税政策要求一般计税与简易计税应分别核算,但无法保证个别建安企业利用简易计税项目取得的进项税额认证后,作为一般计税项目的进项税额抵扣。
该税收风险需要对简易计税备案的企业做重点关注,通过施工合同和《工程量清单》的逻辑性判断是否存在多抵进项税额的风险。
接受虚开抵扣进项税额的风险。
由于商品混凝土有运输半径的要求,钢材、水泥超过一定的运输距离成本支出不经济,建筑业质量规范对商品混凝土、水泥、钢材、防水材料、胶凝剂等影响工程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建材有进场检验的强制性规定,对于舍近求远的顶额票、出票方不集中、无进场检验资料或与经营逻辑不符的都具有一定税收管理风险。
必要时运用计算编程的优势或电子查询受票企业接受顶额票、走逃户发票信息,从资金流、运输流、货物流的逻辑性核查,判断业务的真实性,此种情况在挂靠经营通过挂个人往来结算成本费用的情况下税收风险更大。
而利用行业质量安全强制性检查记录的真实性、关联性,可以防范一定的税收风险。
取得虚开、代开的普通发票列支成本费用的风险。
这主要表现为从个体工商户承租生产设备取得专用发票,较营改增之前大幅增加,既可多抵进项税额还可加大成本列支。
水泥作为重要建材年末应无余额,一般出厂超过3个月使用前应由规定部门检测其性能,如不满足使用要求其进项税额应做转出处理。
建材砂石可适用简易征收,大多用于隐蔽工程,税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造成数量核实困难,此时应学会《工程量清单》原理,关注其购进数量与生产用量的逻辑性。
成本确认风险。
由于建筑项目具有开发周期长的特点,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年末余额较大,给企业所得税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应根据合同规定的工程进度和工程量合理确认成本,应对企业所得税管理风险。
此种情况下,还有必要结合施工合同和《工程量清单》对建筑企业的成本构成、存货余额进行结构性纵向分析,查核企业营改增前后成本变化可能带来的税收风险。
计税方法选择方面8.方法的选择对上下游企业的风险。
计税方法的选择不得破坏增值税以票控税的链条。
一般纳税人按规定选择简易办法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可全额开具3%的增值税普通发票或专用发票,下游企业如取得专用发票可抵扣进项税额。
选择一般计税方法的可以按规定抵扣进项税额,可按11%的税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
一般计税方法下同时选择差额征税的风险。
企业选择一般计税方法时,对于未取得专用发票的分包项目,同时选择差额征税,从而造成少缴增值税。
对此应及时关注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一第4行第12列填报“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扣除项目和本期实际扣除金额”,同时在附表三第2行填报“本期实际扣除金额”时,为重大增值税风险。
同时关注附表四税额抵减的连续性、准确性。
关联交易风险。
正是因为有了差额征税政策和增值税税率差的存在,建筑企业以增加工程项目的中标率为由成立关联企业从而减少税收,表现在同一投资人同时存在多个建筑企业,上游增加建材购销、建筑设计、建筑设备租赁企业,下游增加房地产、建筑劳务等企业。
如何分辨此类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将给税收管理带来更大的风险。
查询各地区业务请点击:建筑资质办理,餐饮资质办理,医疗资质办理资质代办多少钱?找曼德企服放心,公司代办安全高效,税务顾问专业,曼德企服一站式服务专家。
增值税税负高有什么风险增值税税负高有什么风险(1)直接的影响就是利润减少;(2)间接的影响就是竞争力下降、员工和股东利益可能受损、企业经营及债权人的风险提高.如何控制工程项目增值税税负1、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销项税额是业主在招标时给建筑企业的,进项税额是建筑企业购买生产资料时额外支付的.税额是独立于损益计算体系之外的.例1某建筑企业中标一项一般计税工程含税价109万元,建筑企业完成此项工程支付成本费用86万元,其中取得合规扣税凭证记载的进项税额为6万元.例1中项目的税负率为(9-6)÷(109÷1.09)=3%再看两种极端情形:例2延例1建筑企业取得普票,成本费用为80万元,则项目税负率为:(9-0)÷(109÷1.09)=9%例3延例1建筑企业取得专票,成本费用为90万元,扣税凭证记载的进项税额为10万元,则项目税负率为(9-10)÷(109÷1.09)=-1%由上可知,只要某项目的不含税成本费用为一定,无论该项目进项税额为多少,均只影响税负率的变化,而不影响项目的利润.2、从资金占用的角度看,增值税的纳税期间多为月,进销项只要不在一个月,肯定会影响对应月度的税负.项目建设的备料以及施工期间,进项多销项少,而尾款收取期间,则会出现销项多进项少.也就是说,不同项目,甚至同一项目不同施工阶段,其税负率都不会一致,因此税负率也不具备可比性.3、从纳税主体看,增值税是以总机构或分支机构为纳税主体,尽管建筑企业的应纳增值税额总是由各工程项目应纳税额组成的,但这个组成过程不仅仅是加法,也有可能是减法.也就是说,甲项目的留抵税额可以抵减乙项目的应纳税额,从而减少公司的纳税现金流出.4、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标准大幅度提高以后,为建筑企业控制税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A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向B公司(一般纳税人)销售103元自产货物,开具普票享受免税政策,B公司对外销售218元建筑服务.A应纳税额0元,B应纳税额18元,税务机关收税18元,A利润103元,B利润97元.这种做法充分利用了A公司享受小微可以将应纳税额变为收入的特性,把B公司的利润(体现为进项税额3元变成成本)转移给了A公司,又控制了B公司的税负.关于增值税税负高有什么风险先介绍到这里,在企业增值税税负比较高的情况下,财务必须要能够去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税负增高.另外,企业增值税税负太高,对于公司长期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但从税局来看则没有什么风险.。
建筑企业预收款开具发票有什么财税风险?您好,财税风险有:
预收款的纳税义务
在2016年财税36号文中规定的建筑企业预收款的纳税义务时间是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在2017年财税58号文中做了修改,规定收到预收款当期只要预交增值税即可,而且可以差额预交。
例如某建筑企业一般计税工程于2018年5月收到1100万预收款,当期支付了900万分包款,预收款的预交义务不是1100/1.10*2%,而是(1100-900)/1.10*2%。然而这种预收款的差额预交可能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上往往不太可能。因为预收款一般是开工前,或者刚开工收到的款项,很少有过程中还一直存在有预收款的情况。既然是开工前或者刚开工,基本是临时设施投入、场地平整的阶段,基本没有什么分包,即便有分包也没有什么产值,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先支付分包款。因此这个规定,对于一般的建筑企业来说可能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了。
预收款的认定
那么如何界定是预收账款,不是工程进度款?看合同!首先先看合同签订的开工时间和相关预收条款。一般税务机关判定收款是否属于预收款,通过合同开工时间和工程进度相结合。
单从合同开工时间可能不够准确,比如某个工程项目签订的开工时间为2018年4月,但是实际开工时间为2018年5月,且开工证上的时间也是5月,总包合同中约定乙方进场施工一各星期内甲方支付项目启动资金1000万元,预付账款在以后期间的工程进度款中扣除,那么这笔款项可以认定为预收款。首先,虽然实际开工时间已经超过合同开工时间,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实际开工日期,那么税务机关也是讲理的,不会死扣合同时间,确凿的证据就是开工证标明的时间、发包方和监理方发送的开工函等。其次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有关预收款的支付条件及支付时间和扣除事项,只要符合以上条件立迅财税认为就可以认定是预收款,按照规定预交增值税,可以开具“不征税”的发票,如果开具带税率的发票则产生纳税义务,按照规定申报缴纳增值税。
预收款开票的财税风险
一般来说预收款不需要开发票,根据预收金额预交2%增值税。
但是甲方一般都要求开具发票,那么此时开具预收款发票有什么风险呢?有些人说会不会涉及虚开啊,因为业务还没有开展呢,就提前把票开了。在税务上其实没有什么风险,大家仔细阅读关于虚开的定义就知道,预收款开具发票属于提前开票,不是虚开,不要自己吓唬自己。可以开具“不征税”发票,但是很多甲方都要求开具带税率的发票,那么在财务上有什么风险呢?其实就是资金流出。因为在收到预收款的当期,项目基本处于刚开工甚至还未开工,进本没有取得什么进项,如果此时开了销项发票,就得全额缴纳增值税了。因为开了增值税发票,纳税义务产生的时间就变了,不开票按预收款的纳税义务时间算,当期只需要预交增值税,一旦开了票,纳税义务时间就是开票当天。
因此预收款开具发票,唯一的财税风险,其实就是提前支出去了一笔增值税,并没有其他实质风险。
应对措施
很多专家老师都给建筑企业出招,各类“筹划”,要求建筑企业提前做好物资需用计划,提前跟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约定预付款及预付款开票条款,在给甲方开票前,给供应商支付部分预付款取得相应的进项发票。
其实在立迅财税看来这是二百五的做法,这如果也叫筹划,那我只能称其为“砖家”,应该在建筑工地实习搬砖。因为预收款开票,没有什么财税风险仅仅是销项暂时没有可抵扣的进项要多掏税金,并不是以后没法抵扣,最终还是能抵扣的。既然以后能抵扣,为什么我要为了少支出销项税额,而给上游的供应商支付预付款呢?虽然取得了进项票,可是在当期资金支出除了税还增加了一笔预付款,这帐怎么算的。
例如:某建筑企业一般计税项目收到了1100万元预收款,当期如果没有进项,却向甲方开具了销项发票,则当期资金流入1110万元,资金流出为税金1100/1.10*10%=1100万。如果为了少交销项税额而签订供货合同,向对方支付696万,其中进项96万,则当期资金流入1100万元,资金流出696万元,其中税金流出4万。虽然税金支出从100万变成4万,但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却付出了696万。我只能说提出这周筹划建议的,确实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说到这可能有专家会说,不给供应商付那么多钱,只是给其部分税金,要求对方开票。还没有供应任何内容要求对方开票,虽然披着预付款的外衣,因为这个做法听起来像“买票”。能掏的了进项,甚至是16%的进项,为何不能掏10%的进项?这种方式只会增加资金流出,不会对资金管理有任何帮助。
希望能帮助到您。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联系或者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