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筹划是每一家公司都是必须要去做的,但是做税务筹划的机构有很多,只做财税没有什么竞争力。
建议你的眼光可以放长远一点:有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国内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达上万亿元,已进入快速成长期,成为下一个投资风口。你完全可以加盟一个平台,从早期的招聘流程外包(RPO),逐渐扩展到人才外包(HRO)、业务外包(BPO)等诸多领域,像合摩科技的爱员工平台,从根本上几乎完整覆盖了人力资源服务的上下游产业链,这种方式更好。
如何进行税务筹划选择税务筹划空间大的税种
要选择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税种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选择税负弹性大的税种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税负弹性越大,税务筹划的潜力也越大。
符合税收优惠政策
一般在税种设计时,都设有税收优惠条款,企业如果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条款,就可享受节税效益。
改变纳税人构成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之前,首先要考虑能否避开成为某种纳税人。比如在年开始实施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企业宁愿选择作为营业税的纳税人而非增值税的纳税人,宁愿选择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因为营业税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总体税负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总体税负比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总体税负轻。
影响应纳税额的基本因素
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有两个:纳税依据和税率。进行税务筹划无非是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如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允许扣除项目金额,具体计算过程中又规定了复杂的纳税调增、纳税调减项目,因此,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有了一定的空间。
重视财务管理环节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都有税务筹划的工作可做。比如,按照税法规定,负债的利息作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享有所得税利益,而股息支付只能在企业税后利润中分配,因此债务资本筹划就有节税优势。
当一家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为310万元时,可以怎样筹划?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优惠 大家知道,2019.1.1-2021.12.31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有税收优惠,即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的部分,企业所得税率实际为5%;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不超过300万的部分,企业所得税率实际为10%;应纳税所得额300万以内,企业所得税税率实际最高为8.33%。
若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小型微利企业标准: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不超过5000万,年度应纳税所得不超过300万,需同时满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如果调整后企业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 应纳税所得额即使调整后也不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那没有调整的必要了,调了也享受不到税收的优惠。
如果调整后企业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 如果是这样,个人建议还是调一调。调整后,实际税率由25%降到8.33%以内;企业所得税额由77.5万降到25万。调整的策略:
事后调整的策略
年度账结完,一般日期都到了次年1月初了。这个时候发现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310万,如果没有5年内的以前年度亏损,建议调增费用,简单省事,以工资、奖金、福利费的名义计提调增,调整的金额最好大于10万,你正好调到300万,你是巧他爹碰上巧他娘了,巧上加巧了,哪有这么碰巧的事情,那不预警你?!
调整的这个钱,在5.31之前支付完即可。如果不支付,视同未发生,调整白调。
事前调整的策略
这个东西需要未雨绸缪啊,不要等着上轿在扎耳朵眼。
调增合理的费用,与企业经营相关。
进行允许税前扣除的公益捐赠。
延缓收入入账,12.31开发票,延迟到次年1.1开,不过别太过分啊。
业务转移,转移到另一个小型微利企业。有不少这样干的,成立两个小公司,一个一般纳税人,一个小规模纳税人。
欢迎补充。
另外,上述调整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310万的应纳税所得额,是该调整的都调整了,该享受加计扣除的都享受了,也没有可弥补的5年的亏损,也没有计算错误等。如果不考虑这个前提,可能调整的更多了。
应纳税所得额为310万元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拿出10万元给员工涨工资或发资金。 个人理解,题主说的是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事。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根据相关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
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
应纳税所得税为310万元时,已不符合小微企业的条件,无法享受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此时拿出10万元为员工涨工资,或发奖励,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享受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可谓双得利。
节税效果分析。
应纳税所得额为300万元时:
100万元以下的部分,需要缴纳5万元(100 5%),100万元至300万元的部分,需要缴纳20万元[(300-100) 10%],当年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合计为25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为310万元时:
应纳企业所得税=310 25%=77.5万元。
结论:多发10万元工资,节税52.5万元(77.5-25)。
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10万元,刚刚超过了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将无法享受5%和10%的低税率,这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企业同时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其他条件,那么需要做的,就是把年应纳税所得额降低到300万元及以下,这就好办了。
如果不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就需要从其他的途径想办法,降低税负。
通过降低应纳税所得额,使企业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条件。 根据最新的相关政策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或禁止的行业,且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企业:
假如楼主的企业同时符合其他条件,只不过年应纳税所得额达到310万元,只需要增加税前扣除10万元,使其下降到300万元以下就行了。
增加税前扣除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多列支成本费用,购买资产进行税前折旧或摊销。
假设多列支10万元销售费用或者管理费用,例如派员工外出培训学习。
所以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把这10万块钱花出去,就可以将应纳税所得额降低。
多花了十万块钱打了一个什么效果呢?
如果没有花这10万块钱,应纳税额=310万 25%=77.5万元;
那如果把这10万块钱花掉,应纳税额=100 5%+200 10%=25万元。
所以多花10万块钱的结果,就是少交52.5万元的企业所得税,企业还是净赚42.5万元。
假如企业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那么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来降低税负。 第一,招聘残疾人员工。
为了鼓励企业招聘残疾人员工,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为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允许企业在据实支付残疾人工资的基础上,加计扣除100%.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招聘了两名残疾人,企业实际支付工资为10万元,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20万元。
这对企业来说当然是好事了,少交税了嘛,一块钱的开支起到两块钱的效果。
第二,加大研发力度,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75%的优惠。
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允许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175%进行税前扣除。
2018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期间,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研发费用,没有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允许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允许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这个政策实际上与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人加计扣除的政策有类似的效果,花了100块钱进行研发允许,按照175元进行扣除。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有很多,上述两个都属于加计扣除类的优惠政策,另外其实还可以从购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民族自治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低税率政策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如下:
首先要分析判断企业能不能通过税收筹划符合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条件。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条件,既有应纳税所得额限制,还有资产规模不超过5000万,人员不超过300人的限制规定,这两个指标也不能忽视。
税收筹划必须是一种事前的筹划,如果木已成舟,去人为修改数据就不是筹划了。实务中曾经遇到某公司为了达到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目的,在不符合小微企业政策规定的情况下,蓄意修改数据以达到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条件,最终被税务机关查处,得不偿失。
根据你提问反映的问题,个人假设你其他两个条件都满足,只是应纳税所得额超过了300万元的标准。建议可以通过合理增加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必要成本费用将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300万元以下。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的成本费用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否则可能公司支出虽然增加了,但根据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结果得不偿失。
这个数字列出来应该是有所指的,应纳税所得额300万,那么对应的是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政策是比较给力的,在享受减低税率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减按25%或者50%计入应纳税所得的优惠。但是,要享受到优惠条件,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必须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其次是三个数字: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这里的应纳税所得300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应纳税所得超标时考虑的方面 如果应纳税所得正好是310万,那么超标了,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是非常不划算的。
因为,当应纳税所得额为300万时,需要缴纳的所得税为25万,而超过300万,因为税率上升,税额也骤然上升,会达到75万,整整会多出50万的税额。
如果企业预计到应纳税所得可能会超过300万,那么可以考虑采取提前一些措施,当然,要注意一定要依法依规,也要符合企业的商业逻辑。
考虑企业策略的微调
比如,通过对于某些订单进行降价或者给与客户折扣,来换取未来更大的销量;增加原来削减的某项支出,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行公益性捐赠等,这些可以在当期节税,也可以给未来带来一些增量的价值。
是否需要做一些长远的部署
比如,是否需要重新规划各部门投入的经费,是否需要重新规划员工的薪酬激励计划,是否需要开启新的项目等等。
总之,企业如果要做相应的税收筹划,一定要做好事前的布置,同时,应该要注意企业业务和经营策略上的考虑。并且,一切的筹划,都应该以真实合法为前提。
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10万元,刚好超过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条件之一。
如果企业除应纳税所得额没有达到标准外,其他条件均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那么,必要的业务规划还是需要做的,否则企业的损失会很大。
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和税收优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 。按照政策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
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我们知道,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标准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即实际所得税税率为5%;
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即实际所得税税率10%。
也就是说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0万元时所得税税率最高为8.33%,与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应纳税所得额超过小型微利企业标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企业应清楚是否满足小型微利的条件, 也就是即便是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0万元,但其他两个条件不能满足规定的标准,那么就没有筹划的必要了。
而如果其他两个条件已经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则筹划就很有必要。
税收筹划应提前规划, 不要到了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才想起来进行筹划已经晚了。事前筹划可以避免临时抱佛脚,考虑的不周全,而导致最终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有过这样的案例, 企业财务决算时的会计利润是280万元,但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较多,使得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达到了320万元。财务部门将该信息报告给老板后,老板坚决不同意,要求财务部门进行调整。
财务部门在没有认真准备,相关部门不予配合的前提下,做了一部分工资费用,又多计提了折旧和贷款利息。调整后的应纳所得税额是降了下来,但由于5月31日前工资和贷款利息没有支付,被税务机关重新做了纳税调整,仍然没有享受到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上,如果是小型微利企业,在年初就应该做好规划,比如收入、成本和费用等都有筹划的空间,否则就会出现案例中的问题。
要强调的是 ,如果事后通过增加费用的方式进行纳税调整,记得一定在次年5月31日前,即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前将增加的费用支付出去,否则不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
总之,当其他条件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年应纳税所得额310万元时,企业还是有必要进行税收规划,当然最好是事前规划,且要合规合法,不能因为过度筹划而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
2021年1月14日
公司有纳税所得额达到310万元时,进行筹划,很有必要,如果没有筹划而直接缴纳税款,两者相差几十万元钱。
首先要使它符合小微企业条件,而小微企业的条件之一就是应纳税所得额在300万元以内。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310万元的应纳税所得额,那么就至少应该有10万元进入费用或者成本。而成本无法进入。
没有跨年,发福利费或者其他十多万元都行。
如果跨年,那么就要运用其它科目来进行调整了。反正先把会计报表的利润调至300万元以内。
所以说310万的利润必须筹划,筹划以后交纳的税款只要25万,没有筹划的话,那么纳税款需要70多万,两者相差近50万。
税收筹划,就是在满足合法的前提下,在税法现有的规则内实现少交税款的途径。
由于你给出的背景资料较少,只能大概说说思路。
将现有的公司一分为二或更多,使其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 《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13号)规定:
对小型微利企业年 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上述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 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 的企业。
从业人数,包括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所称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指标,应按企业全年的季度平均值确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季度平均值 (季初值 季末值) 2
全年季度平均值 全年各季度平均值之和 4
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上述相关指标。
因此,当一个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为310万元时,可以通过分立的形式,把一个企业变成两个或者更多,从而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实现少交税的目的。
当是一个企业时,假设税率25%,31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应缴税额=310*25%=77.50万元。
假如分成两个公司,一个100万元+一个210万元,则交税:
1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应缴税额=100 25% 20%=5万;
21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应缴税额=100 25% 20+(210-100) 50% 20%=16万元;
合计:两个公司交税=5+16=21万元。少交税款=77.5-21万元=56.50万元。
如果要分拆成更多的企业,使其每家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都在100万元以下,则少交的税款更多,少交税款=77.5-310 5%=62万元,相当于直接把税率从25%变成了5%。
通过合法手段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在预计的应纳税所得额一定时,可以通过合法手段来减少,使其应纳税所得额降至300万元以下,下,事情达到“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
减少的手段有:
购进固定资产,使其满足一次性扣除,可以减少当期应纳税额。
公益捐赠。通过公益捐赠,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达到节税的目的。
加计扣除:企业使用残疾人,满足条件的残疾人工资可以加计扣除;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不征税收入:如果有政府补助等,尽可能的选择“不征税收入”处理。
尽量达到优惠税率的条件 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西部大开发企业等都有优惠政策,税率降低,企业可以创造条件,使其满足优惠政策的条件,从而适用低税率。
尽量合理利用税务规则 在满足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尽量推迟应税收入的确认,或提早确认成本费用与资产损失等,达到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降低。
以上只是一个粗浅的思路,税务筹划是个精细活,一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也仅供参考。
说明的都不叫筹划[灵光一闪]
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在讲筹划的时候,一定要明白筹划是什么,筹划都是事前筹备,是合法的;如果事后仍筹划,那是偷税漏税,谈何筹划?
题主已经提到,应纳税所得额是310w,合法的调控,是正常的,如果已经确认,照章纳税即可,再修改数据的“筹划”就是偷税漏税。
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找身边专业的人才、机构,对下一年度进行筹划,以达到降税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税务筹划已经比较成熟,专业负责任的机构效果也不错,建议尝试,不建议打着偷漏税的名义进行筹划,小心最后得不偿失,毕竟偷漏税涉嫌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