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识别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纳税信用等级、税务稽查风险提示、税收违法案件查询等。
其中,企业纳税信用等级是企业识别自身税收风险的重要指标,税务稽查风险提示则是税务机关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提示,税收违法案件查询则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同行业中存在的税收违法情况。
企业纳税信用等级是企业纳税信用评价的结果,反映企业纳税诚信水平,信用等级越高,表示企业纳税风险越低;税务稽查风险提示则是税务机关根据企业的纳税情况、经营模式等综合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为企业识别税收风险提供帮助;税收违法案件查询则可以通过查询税务机关公开的案件信息。
税收风险识别指标解读:
企业纳税信用等级是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缴纳税款情况、申报质量等多方面评价纳税人纳税信用的评价结果,反映了企业的纳税诚信水平和税收风险。税务稽查风险提示是税务机关通过对企业税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信函、电话、现场检查等形式提示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促进企业自觉纠正违规行为。
税收违法案件查询是查询税务机关公开的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帮助企业了解同行业中存在的税收风险,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此外,税务部门还会根据纳税人的行业、经营规模、纳税情况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预警指标,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税收风险。税收风险的识别不仅是对企业的一种警醒和提醒,更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纳税风险高低的认定标准风险纳税人的产生,主要是企业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税务,二是法律。
这两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企业出现纳税风险。
一般来说,纳税人的风险,根据成因和严重程度会被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无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
风险越高,企业受限越严重。
企业纳税不规范,出现了盲目纳税的情形。
例如某些企业业务量过大,但却为了节约人工成本,雇佣很少的财务人员。
这很容易导致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疏忽,进而发生忘缴或少缴税的情况。
当然,也可能是会计人员缺少培训或学习,导致税款处理异常。
缺少税法知识,节税触及法律。
节税也叫纳税筹划,它是在不违背法规的情况下,可以少缴税款的行为。
但是一旦缺少税法知识,很有可能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纳税筹划失败,降低企业信用等级,增高企业风险;二是增加税务成本,造成企业利润的损失。
与经营异常并走逃的企业有发票往来,取得了异常凭证。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的走逃企业是指一家企业无法被税务机关查询到,亦或不知道这家企业的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税务风险预警指标法律分析:1.增值税收入与所得税收入不一致预警;
存货扣税比异常预警;
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变动弹性异常预警;
预收账款占比过大预警;
所得税贡献率异常预警;
金额满额度高于90%预警;
风险点预警;
作废预警;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异常预警;
查账企业亏损预警。
税务部门现有有一套完整的评估软件,根据你的财务报表和所得税申报情况经过软件的分析,对所得税负担率低于同行业均值和其他不合理的情况等问题在税务征管系统自动出现预警;
要求你单位进行解释,如果解释税务部门认为不合理会启动稽查程序,对单位调帐进行税务检查。
如果是税务监控系统预警,税务机关发现后联系你们,那就说明你们财务数据有异常,存在偷税漏税的可能。尽量解释充分,否则有被稽查的可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