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的风险隐患与应对办法-工保网
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是建筑企业为提高企业生产力所采用的一种经营模式。施工企业将其承包的工程以签订内部承包合同的形式,转交由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实际施工,内部承包人自负盈亏,施工企业则收取一定管理费。
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施工企业内部员工积极性,释放企业生产力,支持企业同时承接多个工程项目,多线操作盈利。但在实践操作中,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却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1
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存在的风险隐患
事实上,内部承包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法律术语,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也尚未对其有过系统的规定,但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其本身并不违法。只是在建设工程领域中,这一管理模式常常涉及“违法分包、转包或挂靠”等法律风险问题,不仅致使原本的内部承包合同归于无效,还为企业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
具体而言,这种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内部承包人的资格择选与日常监管中。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承包人资格的择选缺乏严格的审核标准,通常就是“谁承接到工程业务,谁就是项目经理,谁就可以进行内部承包”;同时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后,缺乏对工程项目与内部承包人的日常监管。过于粗放式的管理,最终可能导致以下问题出现:
转包与挂靠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在与内部项目经理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后,并不过多干预项目经理具体的管理工作;加之作为内部承包人,项目经理对承包工程自负盈亏,因此一些项目经理为了追逐利益,与一些不具备相关资质条件的施工队伍,或是缺乏管理能力与风险实力的“包工头”合作。
这样一来,原本的内部承包工程性质就变成了“违法分包、转包与挂靠”。同时这些良莠不齐的“合作者”一旦出现事故问题,大多没有能力对后果负责,往往一走了之,将“烂摊子”丢给企业,为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内部承包人权力隐患
在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中,作为承包人主体的项目经理身份十分特殊,他既作为项目合作者与企业关系对等,拥有对承包项目的管理权力,又作为企业管理者,拥有对外代表企业履约屡诺的权力。
加之,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对其相关资质的审查与监管机制。这就导致一旦项目经理人恶意套取工程款,或是擅自以企业名义对外借贷钱款、器具、材料甚至拖欠民工工资,而后一走了之,企业将承担相应的后果,陷入纠纷泥潭。
2
如何应对内部承包制的风险隐患?
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的风险隐患,实际上是一种企业自身管理上的漏洞。对于大多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目前在对内部承包人的资质审核、内部承包合同的条款制定、内部承包项目的日常监管等方面都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想要应对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的风险隐患,也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内部承包人资质审核
内部承包人(项目经理)是整个建设工程内部承包项目的核心,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承包人的相关审查工作,如人品、信誉、个人能力、从业履历、有无事故前例等等。同时,由于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的前提条件是内部承包人属于企业内部员工,因此,施工企业要与内部承包人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保,形成合法的劳动关系。
内部承包合同制定
过往的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合同,大多条款内容都过于简单,没有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缺乏相应的奖惩约束限制。部分合同内容中,甚至对合同履约、人员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重要方面一笔带过,形成没有实质意义的“形式合同”。一旦出现相关纠纷,合同条款内容完全起不到作用。因此,在制定内部承包合同时,建企应更详实、细致的制定条款内容,约束内部承包人的权利义务。
内部承包项目的日常监管
签订了内部承包合同,不代表企业可以从此只做“撒手掌柜”。施工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承包项目的相应日常监管作用,一方面帮助项目经理规避相应的项目风险,协助其顺利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另一方面还应对项目经理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不定期检查其管理作风、工程质量、工程成本等方面问题。力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加强自身与工程项目、内部承包人之间的联系,以明确的合同条款约束内部承包人履约自检,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
建设工程内部承包制属于合法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释放企业生产力,推动企业发展,但同样存在相应的风险隐患。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粗放式的扩张,还应加强企业自身的监督管理,十指握紧,才能出拳有力。
▎本文系工保网原创作品,作者龚保儿。部分内容综合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若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回复“转载”!
建筑公司资质剥离的法律风险正面回答资质剥离到全资子公司仍需满足以上净资产及人员要求,市面上很多中介机构对外宣传能够办理资质剥离,实际上就是通过伪造材料的方式办理的,在不满足资质要求条件的情况下,则必然要实施伪造资产审计、评估材料、业绩、人员材料的违法行为,企业作为虚假材料的制作和提交主体,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风险。
分析建筑公司就是主要进行房子,工程等一些活动的专业公司 ,拥有着专业的建筑工程队,可以承包各式各种的建筑活动,并且有着相当高的建筑理念以及建筑水平,这些都是一般建筑公司所必须具有的专业素质。
注册建筑公司需要哪些资质?1、具有满足本标准要求的资产;2、具有满足本标准要求的注册建造师及其他注册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3、具有满足本标准要求的工程业绩;4、具有必要的技术装备。
建筑企业资质就位有何风险及解决办法从最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来看,资质就位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资质就位的过程中,其风险和机遇并存。机遇是一旦资质就位工作顺利完成,建筑企业就可专业于业务的发展,开拓;风险是一旦资质就位工作没完成,建筑企业就直接失去了行业资格。
降低资质就位风险可行办法一:把握资质就位时间,在规定过渡期内未完成换证,具体说明和操作方法如下:
过渡期: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未按照规定换证企业自2017年1月1日起,旧版企业资质证书自行失效;
只能申请一次资质就位期间,每个建筑企业只能申请一次,一次性提出全部建筑业企业资质换证申请,其主要资质和增项资质应同时申请;
《建筑市场监督与诚信信息系统》2015年4月中旬前完成企业基本信息和主要人员的上报。
降低资质就位风险可行办法二:达到资质就位要求的企业资产、主要人员、技术装备等标准。
有必要指出的是,如果存在不能满足资质就位标准中对于企业资产、主要人员、技术装备的标准的情况,可按以下方式解决:
对企业资产、主要人员、技术装备不满足《标准》要求的,资质许可机关不批准其相应资质换证,企业可在换证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提出低于原资质等级的同类别资质换证。超过3个月仍未提出申请,从最低等级资质申请;
企业所有人员必须录入《建筑市场监督与诚信信息系统》,需使用身份证阅读器识别人员真实情况,一人多单位挂靠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企业最多只能选择5个类别的专业承包资质换证,超过5个类别的其他专业承包资质按资质增项要求提出申请。
建筑企业完成主要人员、建造师、工程师、岗位证书、技术工、特种工、三类人员等符合标准人员落实就位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资质就位通过率?以下三点是建筑资质代办服务商总结而来,具备极强的实战性:
(一)时刻关注当地建设局信息,把握最新通知公告,提前做好准备;
(二)尽快培养自己企业的人才资源。资质就位中最重要的一块是人才就位;
(三)咨询专业公司,指导完成资质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