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筹划原则:纳税筹划必须做到与现行的税收政策法令不冲突。由于国家税法制定在先,而税收法律行为在后,在经济活动中,企业的经济行为在先,向国家交纳税收在后,这就为人们的筹划创造有利的条件
保护性原则:企业的账簿、凭证是记录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凭据,是税务机关进行征税的重要依据,也是证明企业没违反税收法律的重要依据。
经济原则:税收筹划可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许多企业都千方百计加以利用。
适时调整原则:如果企业要想长久地获得税收等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密切注意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并根据国家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或调整纳税筹划方案,使之符合国家税收政策法令的规定。
扩展资料:
纳税筹划的重要作用:
规避“税收陷阱”:是指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要注意不要陷入税收政策规定的一些被认为是税收陷阱的条款。
税收转嫁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通过对销售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承担的经济活动。由于通过转嫁筹划能够实现降低自身税负的目标,因此人们也将其列入纳税筹划的范畴。
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生产经营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税款交纳及时、足额,不出现任何税收违法乱纪行为,或风险极小,可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税筹划
税务筹划的原则税务筹划的原则如下:
税收筹划的原则是:不违背税收法律规定的原则;筹划的原则;效率原则。
税收筹划是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的,是一种方法与手段,而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在这一点上认识不清,也很可能会作出错误决定,如有的企业为了减少所得税而铺张浪费,大量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为了推迟盈利年度以便调整"两免三减"免税期的到来而忽视生产经营、造成连续亏损等。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对企业有害无一利,必然导致企业整体利益的损失,从而使得整体税收筹划失败。
税法法规:税收筹划的实施必须符合国家税法法规的规定。税法法规为税收筹划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包括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规定等,为纳税人合法合规地进行税收规划提供了依据。
经济学理论:税收筹划的设计和实施基于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税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税负影响、激励效应、行为反应等。税收筹划的目的是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税务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税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财务管理理论:税收筹划也依赖于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资本结构理论、资金管理理论、成本控制理论等,通过财务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资金流动、成本控制和资本运作,以降低税负并提高企业效益。
风险管理理论:税收筹划需要考虑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理论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散、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预测和评估税收风险,合理规避和分散风险,确保税收筹划方案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税收筹划的特点:
合法合规性:税收筹划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符合国家税法法规的规定。筹划方案不能违法逃税或利用漏洞规避税收义务,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纳税义务。
灵活性和多样性:税收筹划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规划。筹划方案可以因应不同的经济环境、业务模式和税收政策的变化而调整和优化。
综合性和整体性:税收筹划需要考虑企业或个人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税务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税种、不同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以实现最优化的税务效益。
长期性和持续性:税收筹划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不断跟踪和评估税收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筹划方案,以确保持续的税务优惠和效益。
纳税筹划应当遵循哪些原则纳税筹划应当遵循的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第二,合理性原则;第三,事前筹划原则;第四,成本效益原则;第五,风险防范原则。
详解如下:
第一,合法性原则
进行纳税筹划,应该以现行税法及相关法律、国际惯例等为法律依据,要在熟知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税制构成要素中的税负弹性进行税收筹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纳税筹划的最基本原则或基本特征是符合税法或者不违反税法,这也是税收筹划区别与偷、欠、抗、骗税的关键。
第二,合理性原则
所谓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税收筹划活动中所构建的事实要合理。构建合理的事实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符合行为特点,不能构建的事实无法做到,也不能把其他行业的做法照搬到本行业。行业不同,对构建事实的要求就不同;二是不能有异常现象,要符合常理;三是要符合其他经济法规要求,不能仅从税收筹划角度考虑问题。
第三,事前筹划原则
要开展税收筹划,纳税人就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准确把握从事的这项业务都有哪些业务过程和业务环节?涉及我国现行的哪些税种?有哪些税收优惠?所涉及的税收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哪些可以利用的立法空间?掌握以上情况后,纳税人便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达到节税目的,也可以利用税收立法空间达到节税目的。由于纳税人的筹划行为是在具体的业务发生之前进行的,因而这些活动或行为就属于超前行为,需要具备超前意识才能进行。如果某项业务已经发生,相应的纳税结果也就产生了,税收的筹划也失去了其作用。
第四,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项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或损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筹划方案就是失败的方案。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我们不能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一味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往往会导致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可见,税收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筹划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时,该项税收筹划才是成功的筹划。
第五,风险防范原则
纳税筹划经常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性的边缘上进行操作,这就意味着其蕴含着很大的操作风险。如果无视这些风险,盲目地进行税收筹划,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必须充分考虑其风险性。首先是要防范未能依法纳税的风险。其次是不能充分把握税收政策的整体性,企业在系统性的税收筹划过程中极易形成税收筹划风险。纳税筹划之所以有风险,还与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有关。为此企业必须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措施分散风险,争取尽可能大的纳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