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保金平均工资怎么算

来源:转载互联网 时间:2023-08-26 01:07:23

根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可知,残保金计算方法:“2022年残保金年缴纳额=(2021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2021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2021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这是最基础的残保金计算公式。

在2022年申报2021年残保金时,在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还会享受优惠政策,且不同地域享受的优惠政策不一样。(注意:1.5%指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具体以实际地域为准)

天津、上海、辽宁、吉林等常规地域,享受30人以下企业免征政策及分档征收政策。即“对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暂免征收残保金”、“将残保金由单一标准征收调整为分档征收,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1%(含)以上但低于本省(区、市)规定比例的,三年内按应缴费额50%征收;1%以下的,三年内按应缴费额90%征收”。

残保金的征收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含中央、境外驻莞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是为保障残疾人权益,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资金。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没有分设地方税务局的地方,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

残保金的工资总额怎么计算

法律分析:包含个税,企业缴纳的残保金是以企业的工资总额计算的,而个税是工资总额的一部分。

保障金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第十条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订立保险合同,应当协商一致,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外,保险合同自愿订立。

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

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

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应当载明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

当事人也可以约定采用其他书面形式载明合同内容。

依法成立的保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残保金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残保金的计算公式: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乘以残保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得出的数值,再计算出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乘以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后得出数值,将前面一个数值减去后面一个数值就能得到需要的残保金金额。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为了保障残疾人权益,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资金。

用人单位遇不可抗力自然灾害、连续两年亏损、破产或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等原因需要减免或者缓缴保障金的,应在办理年审时,向负责本单位年审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减免或者缓缴保障金。

用人单位申请时应提供书面申请报告、重大经济损失的相关证明,以及本单位审计报告和会计年报等相关材料。

用人单位申请保障金的缓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减缴数额不得超过1年的保障金应缴额;已进入破产程序或已办理歇业手续的用人单位,可申请免缴保障金。

大家都在看

残保金的工资总额怎么计算?

单位残保金工资总额应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计算,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各种津贴、补贴、奖金等,可理解为,用人单位实际发给企业职工的属于工资性质的项目均可计为工资总额。由于残保金为本年度缴纳上

残保金如何计算

残保金全年计算公式如下:当年残保金缴纳额=(上一年年度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上一年年度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一年年度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残保金即残疾人保障金,是指国家为促进按比例安排

残保金缴纳计算方法

1、缴纳残保金金额=(上年单位在职职工总数(平均人数)×1.7%—在职残疾人职工数)×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60%。2、残保金代征的范围和对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在地税局办理税务登记的机关、团体、企业(福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