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如下:
税法法规:税收筹划的实施必须符合国家税法法规的规定。税法法规为税收筹划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包括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规定等,为纳税人合法合规地进行税收规划提供了依据。
经济学理论:税收筹划的设计和实施基于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税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税负影响、激励效应、行为反应等。税收筹划的目的是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税务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税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财务管理理论:税收筹划也依赖于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资本结构理论、资金管理理论、成本控制理论等,通过财务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资金流动、成本控制和资本运作,以降低税负并提高企业效益。
风险管理理论:税收筹划需要考虑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理论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散、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预测和评估税收风险,合理规避和分散风险,确保税收筹划方案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税收筹划的特点
合法合规性:税收筹划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符合国家税法法规的规定。筹划方案不能违法逃税或利用漏洞规避税收义务,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纳税义务。
灵活性和多样性:税收筹划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规划。筹划方案可以因应不同的经济环境、业务模式和税收政策的变化而调整和优化。
综合性和整体性:税收筹划需要考虑企业或个人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税务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税种、不同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以实现最优化的税务效益。
长期性和持续性:税收筹划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不断跟踪和评估税收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筹划方案,以确保持续的税务优惠和效益。
避税筹划和节税筹划 [浅谈企业合理避税筹划的理论与措施分析]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1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避税的实现及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合理避税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合理避税 企业 理论与措施
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合理避税就是在形式上不触犯税法的前提下,纳税人通过各种避税手段减免其税负,实现其税务负担最低化的行为。
合理避税的实现
合理避税在税务筹划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不仅理论上较为系统,而且在实践上也是非常成熟。
税务筹划使合理避税实现的重要手段。纳税人实现合理避税时必须进行相关的税务筹划措施,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是通过筹划以下要素实现的:
税基
各种税对税基的规定存在很大差异,对税基的筹划既可以实现税基的最小化。另外,也可以通过对税基实现时间的安排方面获取税收利益。或者在减免税期间,税基提前实现,可以实现减免税的最大化。
税率
税率是决定纳税人税负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对不同的税基设置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税率低缴纳的税负较少。但是,税率低不一定等于税后利益最大化。纳税人对税率进行筹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纳税人适用税率的情况,从中寻求税后利益最大化的最低税负点或者最佳税负点。
纳税人
对纳税人的界定在某些税种中存在一定差异,还有些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有同样行为的主体不纳入征税范围。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适当的筹划可以避免成为纳税人,就可以免除纳税义务。我国有些税制对纳税人的认定有一定的差异。
优惠政策
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以税收作为调节杠杆,在几乎在所有税制中都规定有各项优惠政策。
国际税收管辖权
对国际税收管辖权的规定,各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着跨国纳税人的纳税状况,对这种问题进行合理避税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避免双重征税。二是对跨国纳税人的筹划。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包括不同层次,涉及具体会计原贝尹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从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用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负状况
目前,还不存在宏观税负及税负结构完全相同的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在各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负状况进行筹划,是所有跨国公司合理避税的重要内容。
不同经济业务的税负结构
我国对不同的经济业务规定缴纳的税种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税负结构。纳税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调整税负结构从而实现税负的最小化。
合理避税的表现形式
按照合理避税的针对对象分为六类:一是资产的合理避税,主要表现为:存货计价的避税、固定资产的避税等。二是负债的合理避税,主要表现为:短期负债的避税、长期借款的避税、债券溢折价的避税等。三是所有者权益的合理避税,主要表现为:资本结构的避税、资金时间价值的避税、企业合并的避税等。四是收入的合理避税,主要表现为:代销方式的避税、纳税人身份的避税、让利促销的避税等。五是费用的合理避税,主要表现为:折旧的避税、坏账转销的避税、费用分摊的避税、综合利用的避税、运输费用的避税、筹资费用的避税等。六是利润的合理避税,主要表现为:获利年度的避税、利润弥补亏损的避税、利润分配的避税、己纳税款扣除的避税、税后利润的逆向避税等。
对企业合理避税措施的探讨
在市场经济下,随着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依法纳税并能动地利用税收杠杆,已成为企业经营理财的行为规范和出发点。避税筹划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降低计税依据来达到减少税收负担,获取税收利益的避税筹划
如企业通过对公益副业的捐赠、增加免征收人、利用盈亏相抵等方法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运用好材料核算方法和折旧方法进行科学税收筹划,如从应纳数额的现值来看,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多。
(二)通过降低适用税率来达到减少税收负担,获取税收利益的避税筹划
我国先行税法对某些税种在规定一般税率的同时,还规定低税率,这样,企业可以调整经营范围适用低税率进而降低自己的税负水平.
(三)利用国家颁发的税收优惠政策,获取税收利益的避税筹划
国家在颁发每个税种时,都规定了税收的减免,企业可以从纳税人身份、设立地点、投资方向、新产品优惠等方面考虑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决定企业行为.如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从开始获利起,享受“免三减二’的优惠;对能源交通企业也规定较大的优惠条件,对企业所得税等其他税种也规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
结论
合理避税筹划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掌握企业产品涉税的范围和项目,懂得不同税种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同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企业做出的税收筹划决策才会合法而有效.与此同时,国家的税收征管及立法机构也应加大力度,真正研究企业及纳税人在避税领域的实际操作,以完善立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国家的税收,减少税款的不合理流失。
参考文献:
[1]陈清秀.税法总论.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236-241.
[2]李成峰.怎样合理避税.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9.
税务筹划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
由税收效应理论和税收调控理论的基本描述及其对纳税主体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政府课税应兼顾财政需要和纳税主体的利益,税收筹划是纳税主体的合法权益的体现。
税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理论表明 ,政府课税应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必须兼顾财政需要和纳税主体的利益,税收制度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才能真正得以确立,税收才能取得财政、经济的最佳效应,这是依法治税的前提。国家通过合理、完善的税收制度,依法治税,既保证国家的税收权益,也依法维护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后的合法权益。纳税主体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筹划和安排,取得的任何经济利益,包括节税收益,归根结底属于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依法治税是税收筹划合法性的前提。
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与影响来自于纳税主体对课税的回应,税收筹划是纳税主体对税收的正向回应。
税收调控理论表明,只要税收存在,就必然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来源于纳税主体对课税的回应,包括正向回应和负向回应。政府利用税收调节经济实质上是通过税收利益差别来引导纳税主体行为使之产生正向的影响,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因而政府不仅注重如何制定税收政策。而且更关注纳税主体对税收政策的回应。就纳税主体而言,既然外在的税收环境存在利益差别,不从中作出筹划或抉择显然是不明智的。就课税主体而言,运用税收调节经济旨在通过纳税主体对税收利益的追逐来实现调控目标,而纳税主体追逐税收利益的途径有逃税、避税和税收筹划,其中,逃税和避税的主要后果是导致政府税收流失,是政府所反对的;税收筹划则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取决于税收制度是否合理。税制合理,税收筹划对经济产生正向影响;税制不合理,税收筹划则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国家可以利用的只有税收筹划。也就是说,税收筹划不仅对纳税主体是必要的,对实现税收调节目标同样也是必要的。税收筹划本身与税收政策导向是一致的,它有利于税收政策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