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之间经常性的资金往来没有实际业务会有哪些税务风险一、隐瞒收入风险企业销售货物或者提供服务,按照协议要求收到对应的资金流入,通常应该确认为收入.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为隐瞒收入或推迟收入确认时间,将收入的资金流入计入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预收账款是否需要确认收入交税,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判断:1、建筑业、租赁业收到预收账款应马上确认纳税义务,缴纳增值税;房地产企业虽然收到预收房款不确认增值税纳税义务,但需要按照3%预征率预征增值税,同时确认所得税收入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2、除以上三个行业外,大多数企业收到预收款不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但需要注意预收款转收入的时间节点:生产销售企业是在发货时确认收入,而服务企业应在服务提供时确认收入.其他应付款同样是隐藏收入的常见科目,实际操作中的马脚常常在两个地方露出:1、其他应付款的二级科目异常,有时候强行将收入计入其他应收款,二级科目如果仍然客户核算,就容易被发现;也有企业为了掩人耳目,标注特殊的二级科目如"暂借款",实在是欲盖弥彰;2、其他应付款的原始凭证异常,按照正常情况,其他应付款应根据时机业务核算并提供相关原始凭证和证据,如民间借款就应当提供借款协议、入账凭据、利息票据等,但隐瞒收入的情况下,这些证据通常准备不足,而且更重要的可能出现入账凭据同其他证据和核算的矛盾,经不起检查.二、视同分红风险民营企业股东多为自然人,如果分红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为躲避分红,采取种种变通手段将资金抽走,核算中多体现在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两个科目.预付账款科目通常的做法是虚拟一个公司,或者找一个关联公司签署虚假购销协议,并支付大额预付款,实际上并未发生真实交易,预付款通过关联公司账户直接转移到个人账户,实现现金从公司的逃离.实际操作中常常造成预付账款科目的异常,如大量关联方预付,长期预付没有后续交易,甚至是出现和经营无关的预付行为,只要稍稍深究,很容易被发现.三、借款利息涉税风险企业之间的借款,以及企业同个人之间的借款,如果是非关联方,通常签署规范的借款协议并计算利息,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拿不到借款方提供的发票.如果是关联方借款,通常没有规范的借款协议,或者直接约定资金的无偿使用,最终也导致没有利息发票入账.无论是那种情况,都可能给企业带来麻烦.因此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中应特别关注企业的内外部借款.1.企业对外借款未收取利息或收取利息未开具发票2.企业取得借款未支付利息或支付利息未取得发票四、成本费用虚增风险成本费用通常应凭借发票入账,同时向对方支付约定款项.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通过购买虚开增值税发票取得入账票据,但无法支付对应款项,只能计入应付账款科目,长期无法支付,或者一段时间以后以现金强行冲掉,或者将其转化为股东个人代支付,将应付账款调整为股东个人的其他应付款.但无论如何隐藏,不能改变款项未能支付的事实.五、被迫确认收入的所得税风险企业需要定期清理往来中的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需要支付的及时支付,的确不需要支付的应转入营业外收入及时确认收入缴纳所得税,避免检查中被迫确认收入的同时还要计算罚款和滞纳金.六、胡乱对冲的往来处理风险由于往来款项成因复杂,来源多样,很多往来科目会变成长期挂账的死科目,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处理,尤其是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财务发现问题无法简单解决的情况下,将分属于不同主体的往来随意调整,甚至将资产和负债科目胡乱对冲,不处理还好,随意的无根据处理反而会使得隐藏的问题迅速浮出水面,风险直接爆发.企业之间无偿借贷免税政策财税〔2019〕20号对于企业集团内单位(含企业集团)之间的资金无偿借贷行为,免征增值税,在后期税收执法中就存在需要进项税转出的风险,而如果是"不征增值税"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按照财税〔2016〕36号的规定:用一般计税方法的纳税人,兼营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期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期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销售额+免征增值税项目销售额)÷当期全部销售额.公司之间经常性的资金往来没有实际业务会有哪些税务风险?公司之间没有实际业务的资金往来,小编认为本就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所以税务风险的存在也是必然的,至于具体都是什么样的风险。
公对私转账,风险有哪些?最近几年涉税管理不断规范,让还在设置“两套账”的企业无所遁形,也让公对私、私对公之间的账户走款成为税务稽查的重点。不管是公司账户还是个人账户,一旦被银行检测到资金流向异常,就很有可能被税务机关盯上,引发如下风险:
挪用公款
公司账户的资金往来一般是摆在明面上有据可查的,而若是转到老板的私人账户,就难以区分到底款项是公用还是私用的,前段时间某公司财务人员挪用巨额公款打赏平台主播的案子还历历在目。
根据法律规定,公司的资金必须要受到监管,不可挪做私用,一旦发现有挪用公款的行为,严重的会被定罪入刑!
偷税漏税
都知道财务做账一定是要有原始凭证的,而很多通过个人账户转出去的款项账面不透明,没有依法的纳税凭证,很有可能不会提供增值税发票,这就有偷税漏税的嫌疑了,一旦被查,企业将会面临巨额补税惩罚。
洗钱嫌疑
一旦个人账户大额收款累积次数过多,就会被银行列为重点监控对象,排查是否存在洗钱的可能。注意,会被列入重点监控的不仅仅是金额大,而且是一年内收款次数多的对象,并不是所有大额交易都会被监控。
根据大额支付交易的规定: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之间以及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之间金额20万元以上的款项划转属于大额交易,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短期内累计100万元以上现金收付属于可疑交易。
案例
我公司有一笔货款是客户以个人的名义打到老板私人账户的,老板又从私人账户上打到对公账户,后来客户又从公司账户将这笔款打入我公司对公账户,要求将以前的那笔货款退回他个人的账户。
这样一来,必须从我公司对公账户将这笔款打入老板个人账户,再从老板个人账户将这笔款打入客户个人账户,可以这样做吗?
要是你,你会怎么做?
最为安全的做法就是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将款项原路退回。
金三启用以来,已经有很多企业因为历史资金流水不明,被系统通过税务申报的数据排查出了问题,有虚开发票用来抵税的,也有压根没有入账的不明收支,都被要求补缴税款几十上百万,不补?就等着税局的人上门来搬账本吧!
再次提醒老板和财务:公司的业务往来一定要按照规定走公帐,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想着走私账偷逃税款,接下来我就以如下举例来说明哪些情况下公转私是合法合规的:
例一
公司通过银行发放员工每月工资,公司可依法代扣个税。利用公户的钱转到私人账户,这种情况合法、合规。
例
某老板拥有一家个人独资企业,完税后将利润用公户转账到个人账户上,注意是负责人账户。
例三
公司公户向业务员转账5万元作为活动资金,活动结束后正常开票支出、这种行为也是合规的。
例四
公司将公账上的50万元利润转给股东,50万是已经完税的利润,所以也不用有任何担心。
例五
公司通过公账支付外聘技术人员10万元报酬,这10万元已经缴纳了个税所以也是合规的。
例六
公司向股东借款100万,之后通过公账返还,这也是可以的。
例七
公司之前和个人达成协议,但是违约了,所以通过公户支付了10万元违约金,这个钱也是可以的。
例八
公司向个人支付货款50万元,但通过税务取得发票这也是可以的。
想获取更多财税资讯及相关优惠政策、节税方案欢迎咨询我及留言!
公司走账到个人,对个人有什么影响公司走账到个人,对个人可能产生税务、法律和信用等方面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合理规划。
一般情况下,公司将款项直接转账到个人账户上,主要是为了方便支付和管理。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产生如下影响:1. 税务影响:如果公司直接将款项转账到个人账户上,个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关税务责任,如个人所得税等税费。
同时,公司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报税和缴税工作。
法律影响:公司走账到个人可能涉及到合同约定、劳动法等法律问题,如果未经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纠纷或风险。
信用影响:如果个人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如透支、欠债等,可能会影响其个人信用,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公司走账到个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充分了解税务法规和相关风险,做好资产申报和缴税工作;2. 建立合同约定和劳动合同等法律文件,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3. 保持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避免因财务问题带来影响。
公司走账到个人,有哪些风险和问题需要注意?公司走账到个人可能存在以下风险和问题:税务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
此外,如果个人财务管理不当,也可能会引发透支、欠债等问题。
因此,在公司走账到个人之前,需要仔细评估和规划,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问题。
公司走账到个人需要注意税务、法律和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和问题。
建议个人在接受公司走账之前,要了解清楚相关规定和个人权利义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规划。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个人财务管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不得拖欠和少发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应当提供足够的银行结算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