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年度汇算清缴已经开始,大家在申报过程中,很多人并不太清楚个人所得税是要扣除多少,也不知道怎么去计算,对此,深空网就为大家详细解答。
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5000元(免征额)-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适用税率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
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共7级。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
适用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
比例税率。
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其中,对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税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标准政策依据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测算:2004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024元,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7182元,按人均负担率1.91计算,城镇职工年人均负担家庭消费支出为13718元,每月为1143元,具体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开支。
税率速算扣除数怎么算法律主观: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我们的个人所得税缴纳的标准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要依据对应的标准来缴纳个人所得税。一、个人所得税税率速算扣除数怎么算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超额累进税率的纳税特征是将应纳税总额划分为若干类,每类部分按相应的税率征收,所以纳税计算相当复杂。按其适用的最高税率计算应纳税总额,然后减去快速扣除,余额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快速计算扣减是全额累进率下的金额与超额累进率下的金额之间的差额。二、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免征额公众对“起征点”存在误解。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着严格的区别: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所谓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二者的区别是:假设数字为2000元,你当月工资是2001元,如果是免征额,2000元就免了,只就超出的1元钱缴税,如果是起征点,则是不够2000元的不用交税,超出2000元的全额缴税,即以2001元为基数缴税。三、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共7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比例税率。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中,对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税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法律客观:《关于2018年第四季度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和税率适用问题的通知》第一条 关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减除费用和税率问题对纳税人在2018年10月1日(含)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统一按照5000元/月执行,并按照本通知所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计算应纳税额。对纳税人在2018年9月30日(含)前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按照税法修改前规定执行。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扣除的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扣除的项目包括利息支出的扣除、计税工资的扣除、在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等。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扣除的项目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扣除的项目包括如下: 1.利息支出的扣除。提醒,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实际发生数扣除。 2.计税工资的扣除。企业合理的工资、薪金予以据实扣除,但允许据实扣除的工资、薪金必须是“合理的”,对明显不合理的工资、薪金,则不予扣除。 3.在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方面,实施条例继续维持了以前的扣除标准(提取比例分别为14%、2%、2.5%),但将“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扣除额也就相应提高了。 4.捐赠的扣除。纳税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度会计利润的12%以内的,允许扣除。 5.业务招待费的扣除。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也就是说,税法采用的是“两头卡”的方式。 6.职工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的扣除。职工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在省级税务部门认可的上交比例和基数内,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二、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1.直接计算法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2.间接计算法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三、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什么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