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虚假库存,进项税抵扣增加,少缴增值税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存货消耗多但收人少存在什么纳税风险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科目,如果出现异常,很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涉税风险。
丢失部分库存
库存因为管理不规范或者运输问题,出现丢失的情况,但是这部分库存在之前已经作进项税抵扣了,所以很多遇到这种问题的企业并不会将这部分损失作进项税额转出,这时就可能产生涉税风险。因为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资产损失是有正常损失和非正常损失之分的,上述问题属于企业的非正常损失,是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的,如果企业不转出已抵扣的进项税,就会存在少缴税款的风险。
发出库存后未确认收入
有的企业在进行销售时,采用的是预收货款的形式,但是实务中很多时候企业已经发出货物,但是迟迟不确认收入,也不开具发票,结转库存也不做,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涉税风险。因为在增值税的相关规定中,增值税收入确认的时间以发出货物当天为准;而企业所得税收入的确认时间,也是发出货物的当天。也就是说,已经发出货物的企业,不管是否开具发票,在法律上都存在了申报纳税的义务,如果故意拖延,企业很可能因为逾期确认收入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隐瞒销售货物的收入
在税务稽查案件中,有的企业进项税额逐年递增,也就是说每年购进的货物处于递增状态;但是,企业每年的销项税额却没有太大变化,固定资产、存货也没有太大变化,这其实是一种异常情况。因为正常的企业在实行自己财务计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可能将大量时间、金钱用在囤积库存商品上的,而且库存商品的存货周期也应该处于一个稳定区间并且和收入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类似上述这种销项税基本无变化、进项税逐年递增的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企业存在隐瞒发出货物的销售收入,或者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
库存过大有什么税务风险库存太大涉及涉税方面问题的,一般是指原材料、产成品等存货库存数量和金额过大。应该说,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原材料、产成品库存余额偏大,那么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企业所得税。另外,企业在办理注销时,税务机关清税的关注点之一就是存货有没有余额。 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等存货的盘盈盘亏多数是通过企业盘点发现的,也有的企业是在企业注销时发现企业还有一定数量或金额原材料或产成品等存货余额。一般情况下,企业在盘点时,如果出现盘盈盘亏时,企业均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账务处理。盘盈盘亏的处理,均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企业原材料、产成品等存货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给客户少发货导致的盘盈。这种现象在企业也是存在的,有的人可能会说,给客户少发货客户会找企业要货的,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由于这种原因而导致的产成品盘盈,其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经常不对账,且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而导致的。企业给客户少发货,多数情况下企业都不是故意而为之。 这种盘盈的处理,经双方对账核实后(应附对账和发货等资料),给客户补货的同时,结转产品销售成本。 2、财务做错账。财务做错账同样会导致原材料或产成品出现盘盈或盘亏,也就是在结转原材料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时出现了问题。如果原材料或产成品出现盘盈,主要是由于少转原材料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而导致原材料或产成品数量或金额的盘盈。 在处理少转原材料成本或产成品成本时,应准备少转原材料成本或产成品成本的相关资料,并作为进行成本结转的附件备查,在实际盘点的当期进行成本结转。 3、仓库出库时串品导致的盘盈。仓库保管员在发货时,同样由于自己的失误而导致存货出现盘盈盘亏,而由于串品而导致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盘盈主要是金额的盘盈,也就是仓库在出货时,应出库高价值的物料或成品,但实际出库时却出库的是低价值的原材料或产成品而形成金额的盘盈。 现实中,实物出现串品而导致的盘盈盘亏,还存在企业内部内外勾结,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 其处理方式,核实原因并准备相关的的存货串品的有效证明,在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进行调账处理。如果企业存在内外勾结损害企业的行为,企业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企业购买增值税进项税发票使得存货库存金额较大。应该说,这种行为是违规违法的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少缴纳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但由于产品的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匹配性,那么购进的这部分发票的成本无法转出,势必导致存货库存的增加。 有的企业在进行处理时直接加大了产品生产成本,进而结转至产品销售成本,即少交了增值税,也少交了所得税。但是,这种行为如果被税务机关查实,则属于企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企业不仅要补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还要缴纳罚款和滞纳金,情节严重的还被处于刑事责任。 5、销售产品收到现金不入账。企业销售产品收到现金不入账,直接入到老板的个人账户,导致无法结转产品销售成本而形成的存货库存增加。该入账的不入账,那么企业的产成品等存货余额只能一直挂着。 有的企业在进行处理时,存在多转产品成本的行为,企图降低存货库存的金额。但是这种行为同样的违规违法,一经查实性质很严重。
总之,企业库存太大的敏感性很强,而且如果企业的存货库存长时间处于余额较大的情况(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规模不匹配),那么势必会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尤其在强大的金税三期面前,还是不要心存侥幸,尽早处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