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息拆借税务风险

来源:转载互联网 时间:2023-07-25 03:01:59

请问: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拆借应该如何进行财税处理? 首先,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拆借要合法合规,签订相应的合同协议。

此外,资金拆借主要涉及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问题。

增值税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养老机构免征增值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20号)第三条规定,自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企业集团内单位(含企业集团)之间的资金无偿借贷行为,免征增值税。

依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2021年第6号),集团成员的免征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在特定时期,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在制定资金拆借计划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将无偿拆借作为主要形式,合规享受此项税收优惠政策,进而降低资金拆借的税务成本。

此外,企业集团还需要关注统借统还业务的增值税处理。

财税【2016】36号文件规定,统借统还业务中,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及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免征增值税。

统借方向资金使用单位收取的利息,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的,应全额缴纳增值税。

无论是母子公司的借贷行为构成并满足"统借统还"免增值税,还是母子公司借贷行为不免增值税,都是说明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发布)第九条规定,由于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且不满足可以不开发票的情形,母公司在收到子公司支付的贷款利息时,应开具增值税发票。

如果是"统借统还"免增值税的,则可以开具免税发票。

所得税 1.是否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规定: 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

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

防止资本弱化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债资比符合比例要求或债资比不符合比例要求但是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上述所称债资比是指金融企业不超过5:1,非金融企业不超过2:1。

注册资本是否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的规定: 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应以企业一个年度内每一账面实收资本与借款余额保持不变的期间作为一个计算期,每一计算期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该期间借款利息发生额乘以该期间企业未缴足的注册资本占借款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企业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该期间借款利息额×该期间未缴足注册资本额÷该期间借款额。

企业一个年度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总额为该年度内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额之。

印花税 母子公司的资金借贷行为,通常不需要计缴印花税。

因为《印花税暂行条例》中列举的应税"借款合同",仅限于"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

集团内部之间资金拆借如何进行税务处理

现在很多公司都会建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统一调配集团资金,这样能加强集团对下属公司的管控力度,同时能高效集约使用资金,减少集团利息支出,降低资金成本。但是集团资金拆借也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主要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

增值税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养老机构免征增值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20号)规定自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企业集团内单位(含企业集团)之间的资金无偿借贷行为,免征增值税。该文件到期后,先后进行了两次延期,目前延长到2023年12月31号。因此,对于企业集团内单位之间的无息资金拆借,是免于征收增值税的。但要注意该文件的规定,一是资金拆借必须发生在企业集团内单位(含企业集团)之间;二是资金的拆借必须是无偿的,若是有偿的,则需要缴纳增值税。

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特别纳税调查调整及相互协商程序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6号)第三十八条规定:“实际税负相同的境内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只要该交易没有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原则上不作特别纳税调整。”所以,只要所得税税负相同,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需要注意的点就在于企业关联方之间的所得税税负是不是相同,实务中税负水平的平衡要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双方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亏损弥补期限等均需做出准确判断予以权衡,以免被税务机关纳税调整,造成不必要的税务损失。

印花税 《印花税暂行条例》和《印花税法》都规定,企业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借款的借款合同是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因此,企业与非金融机构签订的借款合同不属于印花税征税范畴。同时,第十二条第(五)款规定,无息或者贴息借款合同、国际金融组织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书立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所以,企业内部资金无偿拆借是不需要缴纳印花税的。

#税务筹划#

关联企业之间资金拆借的涉税问题

关联企业之间资金拆借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比较常见,资金拆借会涉及到税务问题,所以每年审计实务中也有很多财务人员对此都比较忙乱。对于资金拆借所涉及的税务具体情况不太了解,我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资金拆借涉税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关联企业之间资金拆借的涉税问题是什么一、增值税处理 1.非金融类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互借产生的使用价值。 (一)企业集团从银行借入资金,然后调拨给下属关联企业使用,后由集团公司统一归还。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财税〔2016〕36号)第一条第十九项规定,统借统还业务中,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及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统借方向资金使用单位收取的利息,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的,应全额缴纳增值税。 统借统还业务指: (1)企业集团或者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外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下同),并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或债券购买方本息的业务。 (2)企业集团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外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后,由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签订统借统还贷款合同并分拨资金,并向企业集团或者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本息,再转付企业集团,由企业集团统一归还金融机构或债券购买方的业务。 (二)企业用自有资金拆借给关联企业使用。 企业将自有资金拆借给关联企业使用,从实践中看,又可分为有偿和无偿两类。有偿使用时,根据财税〔2016〕36号文件规定,企业将自有资金拆借给关联企业使用并收取利息,应视同企业贷款业务,所收取的利息应按6%缴纳增值税。 企业将自有资金无偿提供给关联企业使用,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第十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服务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因此,关联企业间资金拆借行为应按照上述规定缴纳增值税。 同时,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的《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规定,贷款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而取得利息收入的业务活动。各种占用、拆借资金取得的收入,包括金融商品持有期间(含到期)利息(保本收益、报酬、资金占用费、补偿金等)收入、信用卡透支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商品利息收入、融资融券收取的利息收入,以及融资性售后回租、押汇、罚息、票据贴现、转贷等业务取得的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按照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 (三)企业向个人股东拆借资金的利息管理。 企业向个人股东拆借资金也可分为有偿和无偿。对于有偿使用,同上述(二)规定,视同企业贷款业务,所收取的利息应按6%缴纳增值税。无偿使用时,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第十四条视同销售的规定中,出借方没有包括“个人”。因此,企业向个人股东无偿拆借资金,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四)视同销售服务(使用资金)价格管理。 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第四十四条规定,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价格明显偏低或者偏高且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或者发生本办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而无销售额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按照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1)按照纳税人最近时期销售同类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的平均价格确定。 (2)按照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销售同类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的平均价格确定。 (3)按照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2.关联企业之间提供商品、服务、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而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 关联企业之间提供商品、服务、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而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是一种购销行为。如果是在正常的购销合同信用期内,关联企业之间占用资金,不是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属于无偿提供资金使用,只是购销合同发生效力的一项条件。如果应收、应付款项的占用,超过正常合同规定的信用期,又没有其他不可抗力发生(如负债方倒闭等引发资金困难),应属于“提供资金使用范畴”,需按“无偿提供资金服务”缴纳增值税。

所得税处理 1.非金融类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互借而产生的资金使用价值(包括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根据上述规定,非金融类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互借而产生的资金利息,属于准予税前扣除的情形。但对于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部分,不可以税前扣除。 有的关联企业之间资金拆借免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第三十条规定,实际税负相同的境内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只要该交易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原则上不做转让定价调查、调整。因此,关联方之间免收利息的交易,境内实际税负相同的地区,可以不作调整,但对于实际税负不相同的关联方(如西部大开发地区,或者一方亏损严重),需要按公允交易价格进行调整。 2.企业向个人股东借贷利息所得税前管理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规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以及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所支付的利息进行税前扣除。 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因此,非金融类企业向个人股东借贷所产生的利息,高于金融类贷款利率部分不得扣除。 3.关联企业之间提供商品、服务、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而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 如果是在正常的购销合同信用期内,关联企业之间占用资金,不需要进行占用利息结算,但若超过正常的购销信用期,又分两种情况: (1)关联企业之间实际税负相同或相近,根据国税发〔2009〕2号第三十条规定,实际税负相同的境内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只要该交易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原则上不做转让定价调查、调整。 (2)关联企业之间实际税负不相同,超过正常购销信用期部分,需要按照同期金融机构利率进行结算调整。 4.资本弱化管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第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外,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 (一)金融企业,为5∶1; (二)其他企业,为2∶1。 同时,第二条规定,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5.增值税计税价与企业所得税计税价的不同方向制约 财税〔2016〕36号文件的相关规定,主要是限制纳税人计税价格偏低、非独立交易行为导致的少缴增值税。而财税〔2008〕121号文件的规定,除境外关联交易外,主要是限制境内不同地区的纳税人,因实际税负不同而多收取利息导致少缴企业所得税,从而国库税收减少的情况。为了解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不同限制方向的制约,关联企业之间资金交易而收取的利息,一定要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减少企业纳税风险。 综上所诉,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税务,一个是增值税,一个是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涉及到的有非金融类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互借产生的使用价值和关联企业之间提供商品、服务、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而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以上资料由整理。

大家都在看

企业税务风险有哪些

企业税务风险具体如下(一)竞争风险纳税人对纳税筹划的全面认识不够全面,导致自身利益和竞争力下降,从而产生竞争不利风险。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可以通过筹划降低税收负担,提高利润和整体效益,增强自身的市场

公司税务风险有哪些

法律分析: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

企业在应对一些税务风险该如何处理?

企业面对的税务风险大部分来自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这些常见税种,推荐焦点财税的财税管控课程,这个课程会很详细地给解答疑问,帮助你去快速处理这些风险因素。